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维多利亚说,限制移民的行...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来自马萨诸塞州的维多利亚说,限制移民的行政命令同美国的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念不符,因为移民是美国的立国基础,不能成为移民的敌人。

B. 随后两首脑将前往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安倍将在特朗普的别墅下榻,两人将一同打高尔夫球并共进午餐和次日早餐等事项,共同度过整整两天。

C. “城市梦想”是一档专为展示农民工、服务农民工而制作的节目,体现了国家级媒体努力为2.8亿农民工建设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

D. 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A项,暗中更换了主语,“不能成为移民的敌人”的主语应是“美国”;B项,“共进午餐和次日早餐等事项”成分赘余,造成谓语动词与宾语搭配不当;D项,“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俜líng    赏jī     岌岌可危     再接再厉

B. 便言pián    磬石pán    欲盖弥彰     饮鸩止渴

C. 谤mǐ      踯zhú    青青子衿     棉里藏针

D.            克难攻艰     方枘圆凿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3)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何皎皎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起徘徊③。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⑤,泪下沾衣裳。

【注释】①罗床帏:罗帐。 ②寐:入睡。 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 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 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句,描写夜深人静、月光皎洁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两句,塑造了一位夜不能寐、披衣徘徊的人物形象,“忧愁”一词点出了其不能寐的原因。

C.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两句意思是说,在外的日子虽然物质生活优裕,但精神生活却不如家中那样让人舒心。

D. “出户”“引领”“还入房”几个动词,通过对几个具体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心难以平复的相思之愁。

E. 通观全诗,诗人巧妙地通过由意识而诱发的行动来表现人物心理,把人物心理和情感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抒情含蓄蕴藉。

2.对诗中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游子,有人认为是思妇。你怎么看?请说说你的观点,并分点列出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少牧羊,不习仕官,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方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者。”乃赐式外繇四百人,式又尽复与官。是时富豪皆争匿财,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

初,式不愿为,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屩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便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

会吕嘉反,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下驽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死之,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齐相雅行躬耕,随牧蓄番,辄分昆弟,不为利惑,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节选自《汉书·卜式传》)

【注释】①屩(juē):草鞋。②缑(ɡōu)氏:与下文“成皋”、“临菑”、“博昌”均为地名。③漕:漕运,水道运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A.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B.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C.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D. 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官在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县级的长官或官吏,二是朝廷、官府,三是天子的别称。这里指天子。义同《送东阳马生序》中“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的“县官”。

B. 外繇指戍边的徭役。按汉时规定每人每年戍边三日,即每人一生服役约一年。不去者则每年出钱三百作为戍边者开支的来源之一。这三百钱叫做过更或更赋。

C. 郎即郎官,在汉代是负责护卫陪从,以备顾问差遣的帝王侍从官郎中、中郎、侍郎和议郎的通称,中郎的职责是管理车、骑、门户,担任皇帝的侍卫和随从。

D. 上林即上林苑,秦朝始建,汉武帝扩建,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亦是汉武帝的尚武练兵之地。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表述,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 卜式看重手足之情,分家时将不动产尽数留给弟弟,只要了一百多头羊,致富后又分给破产的弟弟许多财产。

B. 卜式养羊致富,富后不忘国家,不仅一再向国家和官府捐献家财,而且还把受奖赏的钱全部上缴官府。

C. 卜式认为,只要贤德之人为民族气节而死,富人捐财助边,就能消灭匈奴。但其义举被公孙弘歪曲。

D. 卜式以养羊之道治民,政绩卓著,百姓拥戴,先后担任缑氏、成皋县令,后官至宰相,深受皇上的器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 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 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 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