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①有些散文语言自然朴素,浑然天成,而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苦心经营的妙笔。

② 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与恩惠,哪怕仅仅只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③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④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⑤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③⑤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苦心经营:思是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或进行艺术构思。用来形容作家构思写作,使用正确。 睚眦必报:“睚眦”义为瞪眼怒视,引申为小怨小忿。指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气量及其狭小。用在此句中与“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显然不符。 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不能用来形容群众看文艺演出时的高兴心情。 饮鸩止渴:鸩,浸过鸩鸟羽毛的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后患。用来形容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的做法,使用正确。 熟视无睹:意思是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这里用来形容裁判无视球员犯规行为,不符合语境,可以改为“视而不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同的老师会教授不同的内容,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提到自己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教小孩子的老师教授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描绘了自己的“初服”,具体样子是上衣“_____________”,下衣“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女主人公在婚姻走到尽头时,回想当年与男子在一起的欢乐场面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子河。

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注】①李攀龙,明代著名文学家,被尊为“宗工巨匠”。此诗是李攀龙在友人皇甫汸被贬往开州时所作。②玉珂,原指马勒上的饰品,此处指代远行的皇甫汸。③吕虔刀,事见《晋书·王览传》,吕虔为三国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谓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览。后以之为称诵辅相之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以“衔杯”起句,紧扣“送别”的题意,随后又点出了送别的时令与地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联中的“天涯宦迹左迁多”是诗人对皇甫汸的开导之词:做官被贬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谪的失意之情的宽慰。

C. 颈联中的“黎阳”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开州的必经之地,夏日送别,诗人预计友人大约初秋可抵达被贬之所。

D. 诗歌尾联主要运用用典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劝慰和激励,也流露出对官场黑暗的强烈不满。

E. 就诗歌的章法、布局和构词看,李攀龙的这首诗带有盛唐送别诗的影子,但细细比较能发现李诗的别具妙旨处,可见他不是一味模仿。

2.《明诗别裁集》评价这首诗体现了“雄浑沉雄”的诗风,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这一风格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巎巎(náo),字子山,康里氏。祖燕真,事世祖,从征有功。巎巎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长袭宿卫,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始授承直郎、集贤待制,迁兵部郎中,转秘书监丞。奉命往核泉舶,芥视珠犀,不少留目。寻拜礼部尚书,监群玉内司。国制大乐诸坊咸隶本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 

顺帝践祚,剪除权奸,思更治化。巎巎侍经筵,日劝帝务学,帝辄就之习授,欲宠以师礼,巎巎力辞不可。帝一日览宋徽宗画称善,巎巎进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问何谓一事。对曰:“独不能为君尔。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也。”或遇天变民灾,必忧见于色,乘间则进言于帝曰:“天心仁,爱人君,故以变示儆。譬如慈父于子,爱则教之戒之。子能起敬起孝,则父怒必释。人君侧身修行,则天意必回。”帝察其真诚,虚己以听。 

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巎巎未尝缄默。大臣议罢先朝所置奎章阁学士院及艺文监诸属官。巎巎进曰:“民有千金之产,犹设家塾,延馆客,岂有堂堂天朝,富有四海,一学房乃不能容耶?”帝闻而深然之。即日改奎章阁为宣文阁,艺文监为崇文监,存设如初,就命巎巎董治。 

巎巎雅爱儒士,以故四方士大夫宗之,萃于其门。既而出拜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明年,复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至京七日,感热疾卒,实至正五年五月辛卯也,年五十一。家贫,几无以为殓。帝闻,为震悼,赐赙银五锭。其所负官中营运钱,台臣奏以罚布为之代偿。谥文忠。

(选自《元史·巎巎列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本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

B.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本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

C.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本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

D. 国制/大乐诸坊咸隶本部/遇公宴众伎毕陈/巎巎视之/泊如僚佐/以下皆肃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在古代是指国立学校,如太学、国子监。现在泛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

B. 徽宗是庙号,而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特起或追加的名号。

C.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

D. 辛卯为干支之一。把十二天干和十地支按顺序相配循环记录就是干支记日法。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巎巎出身世家,气质非凡。他自幼博览群书,长大后凭借祖上荫功进入仕途。

B. 巎巎忠心事主,心怀天下。如果遇到天灾时百姓受苦,他就会趁机劝谏皇帝大行仁政。

C. 巎巎劝谏有方,性格刚正。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直言劝谏,深受皇帝的信任。

D. 巎巎轻视钱财,清正廉洁。任礼部尚书时,视钱财如草芥。死后连入殓的钱都没有。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辱国破,皆由不能为君所致。人君贵能为君,它非所尚也。

(2)巎巎雅爱儒士,以故四方士大夫宗之,萃于其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也牵挂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 小说用“胳膊肘子弯”来比喻“十多米长、五米多宽的土坡”,生动形象地

表现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 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之间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的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使情节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D. 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生活气息。

2.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

3.对于小说结尾画横线的句子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楼宇烈: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

大暑刚过,窗外虫鸣不止。北京西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坐在家中,面前一杯清茶,背后一面书架,宁静自在。

两个月前,82岁的楼宇烈结束了在北大的最后一堂公开课,但他普及传统文化的脚步仍在继续。近日,他的新作《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信息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在他看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怀揣宝珠,沿街乞讨”

“从幼儿园到高中,我都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中度过的。”和今天的许多城里孩子一样,楼宇烈的青少年时代,没有经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熏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楼宇烈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一晃就是60多年。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显失衡。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一个是中国的戏曲家,一个是英国的剧作家。但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不知道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甚至连《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楼宇烈把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比喻为“怀揣宝珠,沿街乞讨”,“一个国家要有文化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文化主体意识的缺失会使一个国家的灵魂游荡不定,哪里强就往哪里去,哪里吸引力大就去哪里。失去了文化主体意识,分辨能力就差了,随声附和的东西也就多了。”

然而,楼宇烈不是一个“拒绝现代”的守旧者。用手机看电子书、看电视直播,上网看电影,他都习以为常。而对现代生活的融入,更让楼宇烈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拿到今天来实践,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科技文化就会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因为有人文文化,才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楼宇烈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我们如果能坚持人文文化,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缺失,这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

在楼宇烈的书架上,摆放着不少和夫人、孩子的合影,不难看出他对家的眷恋。

“家应该是一个安乐窝。在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中,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当然,国家也要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楼宇烈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强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悟。

楼宇烈常常引用清代学者陆世仪的话:“今士大夫家,每好言家法,不言家礼。法使人遵,礼使人化;法使人畏,礼使人亲。”他认为家礼是比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更为重要的问题。礼是一种习惯成自然的“法”。再烦琐的法律都难免有空子可钻,但如果有了好的社会习俗,法就可以简化。

说起眼下的少儿读经热,楼宇烈认为,实践比背诵更为重要。“我不太主张让孩子去背诵太多经典。四书五经里的很多概念现在都发生了变化,别说孩子不理解,教师要想说清楚都很难。”楼宇烈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实践基本的礼仪。

“与其把《弟子规》背得滚瓜烂熟,不如做到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晨则省,昏则定’这三条。如果能做到这最起码的三条,孩子跟别人交流、应答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其他的,可以再一条条实践。”楼宇烈说,传播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搞得轰轰烈烈,往往会走样。”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10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对于“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如何面对未来”,楼老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

(《北京晚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楼宇烈不是躲在书斋中的学者,对于传统文化,他更强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悟。但是他认为家礼是比家训、家教、家规、家风更为重要的问题。

B. 楼宇烈认为儿童并不需要背诵太多经典,实践比背诵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在平常生活中实践基本的礼仪。

C. 楼宇烈认为儿童学习《弟子规》应首先做到其中的“父母呼,应勿缓”“出必告,反必面”“晨则省,昏则定”这三条。如果能做到这最起码的三条,孩子跟别人交流、应答的面貌就会发生改变。

D. 楼宇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但求不绝如缕,不求轰轰烈烈,是因为“搞得轰轰烈烈,往往会走样”。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楼宇烈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近百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科技时,未能摆正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致我们对历史,甚至对身边的地理环境都产生了陌生感。

B. 从幼儿园到高中楼宇烈没有经受过太多传统文化的熏陶,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楼宇烈才开始系统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也不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C.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例明显失衡: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却不知道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甚至连《牡丹亭》都不一定知道。这是“怀揣宝珠,沿街乞讨”。

D.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对整个人类来讲,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

E. 楼宇烈很眷恋自己的家。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中,从小家庭到大家族,从大家族到家乡,再从家乡到国家都是一个整体。小家稳固了,大家就稳固了。小家和谐了,大家也就和谐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我们家的理念。

3.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楼宇烈认为我们应怎样继承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