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倾吐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倾吐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 “ _______________”三句,高度称赞滕子京到岳阳第二年的政绩。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倾吐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第二句中“高度称赞滕子京到岳阳第二年的政绩”,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繁霜鬓”“潦倒”“浊”“具”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 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 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

D. 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 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

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怠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 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 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 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荐他为贤良,内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 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C. 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D.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4.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选自课本《张衡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

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

(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年2月16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资金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决。

B. 材料二认为,非遗传承人要改善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需要自身的坚持和创新,也需要社会的支持。

C. 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

D. 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形式严峻,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大众提高文化修养,提升审美趣味。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三家媒体都关注非遗保护这一文化热点,与国家重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致,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B. 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广大群众和非遗传承人的重视。

C. 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

D. 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材料三还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圈粉”等,更具鲜明时代特色。

3.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种情感

  

那时,我住在一条胡同里。每当出门或回家,经过胡同口时,总是遇到一位老头。

这老头,你简直说不准他有多大岁数。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衣着邋遢。见了面,总死死盯着你的眼睛,问一句:“几点了?”那神态,极认真极虔诚,加之苍老的面容、黯淡的眼神,越发衬出其认真与虔诚的程度。所以,每次我都是看了腕上的手表后,认认真真地告诉他时间。久而久之,他与我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而别人大都不愿或不屑与他搭言,他也从不去招惹人家。

就这样,过了好久。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交了女友。第一次带女友玉珠来,是个星期天。走到胡同口,远远便见到了老头。待我们走近,他不大灵便地蹭过来,看定我,认真地问:“几点了?”我看了表,告诉他:“九点二十五。”玉珠偎在我身边,两眼困惑而紧张地看着他。老头“哦”了一声,垂下眼帘,喃喃着:“九点二十五,九点二十五……”僵硬地挪步走开。玉珠目送老头走远,小声地问我:“这老头神经不好吧?他问你几点干什么?”“他神经受过刺激,”我说,“好多年了,一直这样。”玉珠嗔我一眼:“那,以后你少理他,怪烦人的。”我本不打算跟他提老头的往事,怕玉珠误解他,便告诉她:

那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他妻子出差回来,约好让他去接。可那辆车出了车祸……他的妻子再也没能回来。他昏死过去几天。醒来便问人“几点了。”从此,逢人便问。

玉珠默默地走着,没有说话。她一定受到了某种震动。我想,女人特别爱施人以怜悯与同情。以后,老头又会增加一位搭话人的。

最后一次遇见老头,是一个残冬的黄昏。那一天,玉珠在我家吃过晚饭(我们正在筹备结婚),我们准备到剧场看剧。途经胡同口,远远又看见那老头。刀子似的寒风中,老头穿件破旧的黑棉衣,腰间扎条细绳,头上戴一顶灰乎乎的棉布帽。寒风卷起碎纸残屑,在他身前身后飞舞。走得近了,我突然发觉他的面容越发憔悴,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更深更密了。他睁着无神的两眼,眼珠定住了,声音沙哑地问:“几点了?人进站了吗?今天是十二月十号吧?”

我觉得十分奇怪。今天,他竞连问了几句话,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也许,今天对他来说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可是今天并非十二月十号。我刚要看表,想给他以或许并无实际意义的安慰,玉珠却不耐烦地推我一把:“走吧走吧,别听他哆嗦,要开演了!”有生以来,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没有回答老头的问话。

走出好远,我回头看去,那老头还在寒风中颤栗,引颈朝这边张望,腰身弓得像只虾,好像马上就要被刮倒一样。

此后,一连几天厂里加班,没遇见老头。

一天傍晚,突然听邻居在闲谈中提起,那老头已经病故。

那一夜,我始终心神不宁。从老头那孤独的身影,苍老的面容,黯淡的眼神中,我早已读出了几分苍凉、伤心与绝望。而我,偏偏在他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却施给他以绝望的冷漠。我的心不能不时时发抖。我写下一封长信,托人带给几乎就要成为我妻子的玉珠。当然,我没有责备她一句。

从此,我与她再也没有见面。

1.下列各项中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对玉珠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了她是位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的姑娘,品质缺陷是“我”与她解除婚约的重要原因。

B. 小说中“我”告诉玉珠老头的往事,目的是怕玉珠误解老头,最重要的是想让玉珠也参加到自己的行列中来,给老头以怜悯与关爱。

C. 最后一次遇见老头,对他的肖像描写浓墨重彩,这样处理一是想突出老头的贫困潦倒、穷苦不堪;二是为下文老头的去世做铺垫,也暗示了老头的悲惨命运。

D. 小说结尾处“我”的自责,突出表现了老头的死给“我”带来的深深愧疚,也含蓄地表达“我”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缺少人文关怀的忧虑。

2.这篇小说的题目“一种情感”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3.玉珠在这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不难理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现代学界的动物关怀思想,大致有“动物权利说”和“动物福利说”两种。动物权利说主张,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动物福利说不反对取用动物,但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以古代中国对于动物的同情、爱惜和敬畏这三重伦理维度来观照,动物权利说的动机与同情之义相当,动物福利说的动机与爱惜之义相当。目前,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始终在不懈地致力于、也局限于这两种意义上的论述,而以敬畏之心对待动物的态度是不见的。敬畏是古代中国独有的动物关怀精神。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9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素食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倾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饮食传统。

B. 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不同,素食的范围包括中国以及整个东亚地区。

C. 素食作为一种饮食传统,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主流思想的一种体现。

D.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关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钓鱼而不用大网,射箭但不射杀幼鸟,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体现了对自然仁爱的态度。

B. 孟子的“不忍见其死”“不忍食其肉”是一种恻隐之心,体现了古代中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思想。

C. 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主张戒食动物,并对未来世界的饮食习惯做山了某种预判。

D.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在中国哲学中被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B. 在史怀泽的思想中,动物并不具有神性,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只有上帝才具有唯一的神性位格。

C. 动物权利说认为,动物有其不可替代的固有价值,应平等的考量而不应取用,且人类有义务使动物避免痛苦并造就其康乐生活。

D. 源于西方的动物伦理学一直以来坚持从爱惜、同情这两个意义上对关怀动物进行相关论述,并取得一些成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