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 ④③②⑥①⑤    C. ④①③②⑤⑥    D. ③①②⑤⑥④

 

B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题中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应该把④作为第一句,和结尾“古典服饰……”相联系,应该把⑤作为最后一句,然后根据结绳的“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用”“美学意义”确定顺序是④③②⑥①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也好、家长也罢,都应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只有适度的教育管理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B. 诚信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教育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C. 成千上万的奥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奥运的理想。

D. 每周四发的薪水,往往在周五、周六两天里就被挥霍一空,有些上班族甚至连下周二、周三的伙食费都提前预支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 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 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 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追叙自己早起晚睡、每日操劳的婚后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二)①

(宋)苏轼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宋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②钲:古代乐器,击之而鸣。③耦耕:指二人并耕。

1.以下对颔联和颈联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散材”“疲马”都是作者白况,“散材”指无用之才,语出《庄子》,和下文“乱山”呼应;“疲马”与上文“委辔”相承,诗歌承转自如。

B. “搜林斧”,喻指深文周纳的党祸。本句是说即使无用之才,也畏见搜林利斧。即使任官在外,也担心随时可能飞来的横祸。

C. “疲马”一句,写山中行进已久,马早已疲惫不堪,希望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此句写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的热诚。

D. 颈联作者想到茶农因为下够了的细雨而喜悦,在这乱山深处还有白己的清官好友,情感和颔联相比发生了变化。

E. 颔联和颈联主要描绘前往新城的“道中”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继伦,开封浚仪人。父勋,郢州防御使。尝内举继伦以为可用,太祖以补殿直,权领虎捷指挥,预平岭表,下金陵。太宗即位,改供奉官。从征太原,还,迁洛苑使,充北面缘边都巡检使。

端拱中,威虏军粮馈不继,契丹潜议入寇。上闻,遣李继隆发镇、定兵万余,护送辎重数千乘。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于越径趋大军,过继伦军,不顾而去。继伦谓其麾下曰:“寇蔑视我尔。彼南出而捷,还则乘胜驱我而北,不捷亦且泄怒于我,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但当卷甲衔枚以蹑之。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众皆愤激从命。继伦令军中秣马,俟夜,人持短兵,潜蹑其后。行数十里,至唐河、徐河间。天未明,越去大军四五里,会食讫将战,继隆方阵于前以待,继伦从后急击,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皮室既擒,众遂惊溃。于越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善马先遁。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余党悉引去。契丹自是不敢窥边,其平居相戒,则曰:当避“黑面大王”,以继伦面黑故也。以功领长州刺史,仍兼巡检。

至道二年,分遣将帅为五道,以讨李继迁。时大将李继隆由灵环路往,逗挠不进。上怒,急召继伦至京师,授灵、庆兵马副都部署,欲以夹辅继隆也。时继伦已被病,强起受诏。上素闻其嗜酒,以上尊酒赐而遣之。即日乘驿赴行营,至庆州卒,年五十。上闻之嗟悼,赙赗加等,遣中使护其丧而归葬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

①赙赗:泛指送给死者的布帛、车马等财物。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B. 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C. 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D. 契丹将于越谍知之/率精锐数万/骑将邀于路/继伦适领兵巡/徼路与寇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领,“权”,暂代官职;“领”,兼任,通常是兼任较低职务。

B. 端拱,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首创,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个新君即位,必改年号。

C. 行营,出征或者狩猎时的营帐,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D. 金陵,今天的南京,古称建康、石头城、应天、燕京、天京等,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尹继伦不负父亲厚望。被父亲举荐后,深得太祖、太宗信任,先后权领虎捷指挥、充任北面边疆都巡检使。

B. 尹继伦有勇有谋,善于鼓动士气,端拱年间大胜契丹,使之不敢入侵边境,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C. 尹继伦为国忠义,即使临危受命也毫不畏惧。第一次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契丹,第二次也是与李继隆合作剿灭了叛将李继迁。

D. 尹继伦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去世的时候,皇帝给予加等的赏赐,并派宦官送他的灵柩回乡埋葬。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锐气前趣,不虞我之至,力战而胜,足以自树。

(2)于越方食,失箸,为短兵中其臂,创甚,乘善马先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