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史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到唐代,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属于实用阶段。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唐代还要复杂。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会使表面的沫饽不匀。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劣,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节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 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 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 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方面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 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 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 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 唐代的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 明朝品茶的情趣既有品味茶叶香味,也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 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少,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工夫茶出现等。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快过年了,亲朋聚会的机会又多了,但许多“老规矩”又成了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国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图是鲁迅先生设计的、被沿用至今的北京大学校徽,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校徽并写出其内涵。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都知道农作物收割之后受潮长霉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其实,黄曲霉在农作物的生长期间也可以形成。比如玉米,土壤中的黄曲霉“种子”会在玉米棒中“萌发”。对农业生产中黄曲霉毒素超标的玉米,科学家们________。比如可以与不超标的混合,把总的含量降到比较低。这种玉米不能用于人的食物,_______。可以喂给成年的猪、牛、鸡等食用,黄曲霉素很难残留在肉中。此外,_______。经过蒸馏,黄曲霉毒素无法进入酒中。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某班正在举行元旦联欢会,班长看见学校领导来了,赶紧迎接,并对同学们说:“尊敬的校领导来我班观摩,大家鼓掌欢迎!”
B. 某班部分同学闹了一点小矛盾,团支部书记在化解矛盾时恳切地说:“同学之间要友爱,心胸要宽广,请大家互相见谅!”
C. 校学生会文体部给学校领导发邀请函说:“贵校将于本周星期二中午举行校园歌手大赛,诚邀您作为嘉宾光临指导!”
D. 学生回母校看望老师,见老师因操劳憔悴不已,很是心疼,老师反而安慰他们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符合自然规律!”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今年6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发射10年后实现探测器采样返回。
B. 1999年至2001年的3年间,某重点大学的农村新生比例均在39%左右。但从2002年起,农村新生比例开始下降,至2013年跌至最低,仅为26.2%。
C. 关于本市大大小小业余球场到底归谁管这个问题,各个部门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市建设局管理的这一说法为准。
D. 次级抵押贷款(次贷)的真正大毒素在继续弥漫,我们能否如上次世界经济危机时那样独善其身,关系到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