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古斯塔夫·勒庞)

关于传统与创新的争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继承与创新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所谓“继承”,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继承所有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就像习主席说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闽剧、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等地方戏剧深受台湾同胞的喜爱。至于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夜等民俗,无不是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文化证明。对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而传统儒家所提倡的重男轻女,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落后思想,则必须扬弃。 所谓“创新”,也并不是在传统文化的表面添砖加瓦,而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这种创新的方式,既表现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也表现在文学艺术形式的变迁中。 从我国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从古希腊神话、罗马史诗到欧洲中世纪的十四行诗、文艺复兴时期的名作,以及18、19世纪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都体现了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20世纪50年代,我国音乐学院学生创作出了感动全世界的经典曲目——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首反映中国古老而美丽传说的乐曲,展现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成为通过文化融合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只继承,不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知道继承文化,却不知道创新,固步自封,就会失去文化原有的活力。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一、审题与立意:1、对材料的理解。这是一道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的命题。所给材料是中外三个名人的话。北岛的话强调传统的重要性;徐悲鸿的话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古斯塔夫·勒庞的话强调传统和创新个关系。可以说,三位名人从各自的角度对“传统”和“创新”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这三人的观点都是本次作文可以写作的立意,可以选取其中之一的看法进行作文。但是最好的利益应是辩证地看待“传统”和“创新”这两者的关系。2、对关键词的理解。材料的关键词是“传统”、“创新”。“传统”意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现代汉语词典》)。传统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本次作文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和时代的积极意义。如何对待传统和创新?关键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只有对传统的创新,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让它一代代传承下去。如国家将清明、端午、春节……定为法定假日,就是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和传承;如白话文的变革、戏曲的创新、新文学的兴起……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如春晚联欢、清明鲜花、短信祝福……就是对传统的创新等等。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能抛弃传统,但时代在进步,人们又不能一成不变地守着过去的传统,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传统输入新鲜血液,更好地发展。正确的立意应是由我们与传统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出我们应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后两句均需关照,后句为立意重点。这是本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在行文时要力避笼统,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阐明“传统”和“创新”的具体内容。可写人,可写物,可写事,也可从“文化”“思想”等领域入手,可多角度联系领域中的某个要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在思辨中显现哲思灼见,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追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5)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1.“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教化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五泄山水志

明·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前,经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状,纹萦萦然。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竹竽。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道,相传有岩角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至此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二十丈,怒瀑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咚咚鸣。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垒石作冢。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据别本有删改)

〔注〕①毵毵(sān):形容水滴淅沥而下。②辊(gǔn)雷:滚动的雷声。③绹(táo),杙(yì):绹,绳索;杙,用来拴系的木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春                  距:至,到。

B. 大石道                  阏:阻塞。

C. 洼左大树离立               离立:并立。

D. 潭上飞瀑二十丈           可: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由溪前                  买五人之头函之

B. 纹萦萦然                必固根本

C. 足顿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D. 后人垒石作冢            难俗人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总貌,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作出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然后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奇峭”二字贯之。

B. 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 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 作者以自己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写西潭以峰、林取胜,来示其深秀;写东潭则以潭、瀑为主,来显其雄奇。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2)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舅爷

刘汀

(1)到死为止,舅爷都只是个光棍儿。

(2)舅爷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和羊打交道,他是我们村从业时间最长的羊倌,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而他去世时,也才五十几岁而已。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那个样子:高个子,面目黝黑,牙齿发黄,粗大的鼻孔和嘴巴,说话时总带着一种嗡嗡声。这样的容貌,按说在农村来说也不算多么难看,可舅爷一辈子没正经恋爱过,更没结过婚,孤老一生。

(3)他只身到这儿来,没有户口也没有土地,是一个外人。在我家前面几十米,有一块空地,叔叔们在西边的荒地上脱了几千块黄土坯,晒干后运回村里,给舅爷盖了两间土坯房。大概就从这时候开始,舅爷才算真正进入了村里的生活秩序。

(4)不知为何,这栋新盖起的小房,两年之后就变得很破旧。窗户没有玻璃,是用塑料布封着的,但很快就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洞。屋檐上的木桩缝隙,有鸟雀和燕子做了窝,把白色和灰色的大便拉在上面,风吹日晒之后,看上去就有了日月侵蚀的意思。  

(5)放羊回来,把各家的羊赶回去,天已经黑透了,他再一个人生火做饭。偶尔,家里蒸了馒头或豆包类的干粮,母亲会让我们叫舅爷来家吃,他总是歪着脖子说不去,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我们回去回话,母亲就说不吃拉倒,但饭后还是会让我们把干粮给他送一些。我们走进阴暗的屋子,舅爷端坐在土炕上,面前摆着桌子,桌上有一些咸菜,看我们进来,又是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才来,我都等半天了。”

(6)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舅爷的饭量实在惊人,他一顿能吃七八个馒头。有一年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刚吃完午饭,舅爷突然笑眯眯地进了屋,从怀中掏出两块月饼给我和弟弟。母亲拦着说我们买了,你自己吃。舅爷说吃够了,这回吃够了,我买了四斤月饼,一口气吃了三斤半,实在吃不动了,这俩给他们吃。舅爷依旧抱起膀子,咧着嘴似笑非笑,看着我们啃食月饼,眼神里有一种温情。  

(7)九几年的时候,村里面的羊突然多起来,羊倌的放羊钱也水涨船高。那两年大概是舅爷生活最滋润的日子,他甚至找电工,从外面的电线上拉了一根线,给自己的小屋接了一盏十五瓦的电灯。舅爷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抱回去后却没有人影,一片雪花。一群孩子跑过去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屏幕上的雪花,听了一会儿哗哗声,就厌了,四散而去。可舅爷竟然能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好像他能从那儿看出了天线接收不到的故事一样。

  (8)牛羊越来越多,他的收入却越来越少,许多人家的羊群过百之后,感到雇一个羊倌太亏了,便两三家合伙,一家一天自己放羊。很快,那根从空中横拉出来的电线,因为没交电费又被收了回去,那栋越发破败的孤独的小屋,重归黑暗和荒寂。

  (9)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去给他拜年。他的屋里冷极了,似乎好几天都没有生过火,我看见土炕上堆着两床露出棉絮的被子。炕的另一边,盆里有一坨冻僵的黑面团,另一个盆里是冻着冰碴的碎酸菜,看不到一点肉星儿;一个盖帘儿,放着十几个饺子。我们觉得自己身上新做的衣裳,和屋子里的气氛很不对劲儿,扭扭捏捏着转身要走。“等一下,”舅爷叫住我们,然后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把钥匙,打开炕尾的一个小箱子,手在里面摸了半天,掏出一把块儿糖,给每个小孩两块,自己也剥开一块丢进嘴里,说:“吃吧,可甜了。” 说完又钻进被窝里,却没睡,眼睛盯着房顶。我们觉得无聊,赶紧出来。大街上,满是红红绿绿互相串门拜年的人,大家递着烟,说着祝福的吉祥话,偶尔有爆竹声从某家院子或小孩子的脚边响起,在空旷干冷的天空里灰飞烟灭。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

(10)我不知道舅爷是哪一天死的,只是仿佛某一次放假回家,他那栋破旧的小房子换了主人。有人家买下了它,推倒,重新盖起砖房,垒高院墙,开辟菜园子,打下水井,又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就此诞生。舅爷没了,他存在的痕迹也没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不属于家族的人,他的坟不能进祖坟,只能找一处偏远的山坡埋掉。他死了,我不觉得是死于身体上的病。我无法想象在离去的那一天晚上,躺在破旧的、满是土味和烟味以及腐烂的衣服味的炕上,舅爷想过什么;我也无法想象他是否流过眼泪,是否伤过心;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作为一个人该有怎样的悲欢离合……

(11)他永远一个人面对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和旷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12)我越来越感到,他所面对的那些孤独,那些空落落,多多少少也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

(有删改)

1.第(9)段末说“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为什么?请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舅爷的形象。

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请探究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必须指出,“反知识分子”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辨。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击的对象,而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含蕴着对“智性”的否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域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

B. “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C. 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

D. “反智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神学和哲学史上的反理性论者部分地认可“理性”,所以他们认为要完美地认识“上帝”或“真理”,只依靠理性是不够的。

B. 反智论者常常引用反理性者如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学说来抬高自己学说的地位,因此人们难以分清反理性论者和反智性论者。

C. “反知识分子”常以知识分子为批评对象,他们在批评中也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因此,他们也怀有“反智论”的态度。

D. 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还是可以说很尊重智性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主要特色。

3.根据文意,“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