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镇陶心 杨安鸿 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镇陶心

杨安鸿

路过铜川王益区时,听说附近有个村落因“陶炉陈列”得名,且是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耀州瓷曾伴随驼铃走向世界,不看看,我觉得是一种遗憾。站在塬顶远眺,入镇一条小路,忽下忽上、忽左忽右,路一边住人家,路那一边,平平的房顶,高高的烟囱。窑上叠窑,人家上有人家,是古镇建筑的风格和特色。当时叫我极惊诧的,却是古镇的颜色。

夏日的陈炉,不缺郁郁蓊蓊的绿色。可我感觉,有红地毯铺在地上,有红绸缎舞在塬上,有红灯笼挂在眼前,甚至有審火蔓延脚边。这里砌窑的红砖,长、宽、高都比别处要大,这让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的愿景,更加显眼更加强烈。然而,加重和放大红色的,却是肥嘟嘟,像极了腰鼓、水桶的一种物件。懂行人说,那叫匣钵。有人家用它砌成四面院墙,圆鼓鼓叠加红彤彤,宛若好客的笑脸四处绽放。也有人家用来装饰了门楣和窗棂,小日子看着热乎乎、暖烘烘的。最多见的,是填上泥土作了花盆,里面的红辣椒、绿蒜苗迫不及待要调剂人们生活似的疯长。

瓷器抟泥成型,转轮就制,亦如幼苗破土。宿命的陶冶和烈火的考验面前,是匣钵父兄样将瓷器揽进怀里,悉心庇护,同甘共苦,成全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成就一份流光溢彩的美,也成长了一抹引人注目的赤子朱色。红,是烈火真金的红,是磊落胸怀的红,是劳苦功高的红,也是鞠躬尽瘁的红。我为匣钵在陈炉的当红肃然起敬。我感动陈炉人知恩图报、不离不弃的善良。

有一院落,祖孙二人在家,奶奶在窑洞前摘韭菜,八九岁的孙子趴在炕上,面前摆了书本,眼睛瞅着电视。三个游客屋里屋外一番参观,提出要为老人照相。也许,对生活的满足无需额外形式的展示,也许,孙子刚放下书包等着吃饭呢,老人笑而不语,连连摆手。他们诚恳又急切,说都是美术学院的老师,感慨黄土文化的厚重,想把典雅烂漫的陶瓷艺术、质朴纯真的窑洞文化,也想把好客热情的陈炉人一并摄录下来,带给学生……我敢肯定,绝不是这番话,而是他们面上的神色,让她放下手上的菜,忙着整理毫不凌乱的头发。谁知,孙子隔墙能看见一样,大声提醒“我饿得很,你快做饭嘛”。这一幕令我想起,有一次到一处名胜旅游,朋友的茶水喝干了,找景区的商店续杯开水,连着被几家拒绝,遂感叹人心不古。我当时倒理解店主们的为难,现在也理解这率真的小家伙:每天面对无数的人,每个请求都不加拒绝的话,举手之劳也是浩繁的工程。足足有十来分钟,老人像个群众演员,拘谨而听从指挥,孙子则用高一声低一声“别照了”“快做饭”的叫唤,表达要回到正常生活轨道的期盼。我不知道,日后这些美术老师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学生,当时伴随快门欢快响起的,还有一遍一遍轻言细语的安慰,有一声一声在就头不断制造的“炕意”。同学们!包括了画面之外的声音与互动,才是这一帧民俗图画的完整内容。

陈炉几乎家家烧瓷器售瓷器,却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店主似乎都有更重要的事做。我准备新买一把茶壶,掌柜的蹲在街边,举着护眼面罩,电焊一扇橱窗。我挑选好,他报完价扭头接着千。我是习惯讨价还价的,他再不回头,瓮声瓮气传出一句“我没多要你的”。我们吃饭的隔壁,是同一老板娘经营的瓷器门面。吃饭的人多,隔壁很难照顾,有人问价,她斜身从侧门扫一眼,有人还价,她大喊“没有多要你的”,然后,咯咯直笑,仿佛对还不成价表达歉意。不专门看管,多是盈手可握的玩意儿,不怕顺手牵羊?她像听说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那怎么可能”,咯咯又笑。

镇上有家供游客体验做陶的陶吧。一个小女孩在拉坯轮前体验。随着木轮的旋转,泥胎在手中帽子样长高。手随泥走,泥随手变,每个变化都引起小姑娘一声尖叫。小姑娘不时地停下,满是泥的小手背在身后,嘴吸吮着妈妈手里的饮料。她旁边的那个五十多岁的工人,却一下也没有停止手上的动作,浇水,翻搅,再稀释,再翻搅,瞅时机,将泥送到小姑娘手边。汗水打湿的鬓角和胳膊,随着动作闪闪发亮……最后,工人将小姑娘的“作品”用微波炉加热定型,以便小姑娘带回家去。这样真好!共同的劳动成果被凝聚固定了,汗水和热情有了见证的载体。我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在家中某个地方,这件稚嫩的作品,突然闯入她的眼帘,小姑娘,或者,已经长成大姑娘的她,一下回忆起这个夏天,回忆起古镇陈炉的这一幕,意识到,留在“作品”里的,其实是古镇人的陶心啊。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了陈炉古镇的颜色,用笔细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B. 作者采用插叙手法,讲述了一景区的几家商店都拒绝为游客续杯开水的事件,表现了对小孩“炕意”的理解。

C.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来表达情感,比如通过老奶奶答应游客照相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对质朴人情的赞美之情。

D. 作者写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这一情节,委婉地指出古镇也有些需要改进之处。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古镇的红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古镇人的“陶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1.D 2.(1)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古镇的红色洋溢着热情与欢快,古镇的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中。(2)揭示陈炉的社会环境。陈炉的红色表现在窑砖和匣钵上,这揭示了“制瓷”的社会环境,为后文提供了叙事背景。(3)烘托了人物形象。古镇的红透着喜气,烘托出古镇人的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3.①古镇人对匣钵的知恩图报、不离不弃。②古镇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希望身体结实、祖业厚实、人心笃实;希望生活红红火火。③古镇人对待游客的质朴善良,如听从游客指挥的老奶奶,“没有多要你的”的店主。④古镇人对工作的认真不数衍:如淘吧中不停劳作的工人。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C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内容,其中D项,“掌柜专注电焊,瓮声瓮气对待买瓷器的顾客”表现的是古镇“少见拼命推销和围堵兜售”现象。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答出“描写‘古镇的红色’的作用”,注意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情节在稳文中的位置分析,此内容在文章的开头,古镇的红色洋溢着热情与欢快,古镇的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从内容看,陈炉的红色表现在窑砖和匣钵上,这揭示了“制瓷”的社会环境,为后文提供了叙事背景;从人物的角度,古镇的红透着喜气,烘托出古镇人的热情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是由多种元素、多种功能联结耦合成的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些元素和功能在运动中有机结合与协调平衡,是城市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加快新型堿市建设,关键是把握城市运行规律,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应当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特别重视城市的生产功能,也比较重视城市的生活功能,但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进入新时代,应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纽带。要把绿色发展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步实现经济结构绿色化;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现有山水脉络开展城市建设,努力打造特色山城、水城,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体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多层面融合,努力实现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新型城市是各类人群高度协作的区域。城市多样化功能的实现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只有实现各类人群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动态平衡,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城市图景,促进城市有序运转和不断发展。促进各类人群构成动态平衡,需要形成广纳各类人才的开放包容型系统,需要对城市流动人口进行合理调控。

新型城市应当是产业发展高地。城市与产业之间大体呈现为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两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产业都是城市的支撑,产业发展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需要,产业发展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城市产业发展要适应城市需求变化、紧跟科技创新步伐、遵循自身演进规律,不断实现新老产业接续和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新型城市,要努力实现城市各类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

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城市各类产业发展动态平衡,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国情:一是我国城市发展往往不是单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大都是一个较大城市或中心城市和若干中小城市、小城镇组成城市群,形成共同发展格局。因此,城市群内各城市应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形成城市间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状态。二是我国的城市往往包含或大大或小的乡村区域。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还应考虑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并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品质提升互促共进。

(摘编自范恒山《努力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城市的生态功能有所忽视,是因为城市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未能在运动中平衡发展。

B. 进入新时代后,新型城市建设把绿色发展融入了城市生产空间,重视提升绿色经济在城市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C. 为了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们应当把城市的生态功能的建设放到与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D. 进入新时代,从整体规划到具体设计,都应把建设城市的生态功能作为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目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总说要实现新型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然后从城市的功能、人群、产业三方面展开了具体论述。

B. 文章将城市功能分为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这为论述城市功能要实现动态平衡提供了重要依据。

C. 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促进城市各产业发展动态平衡,强调城市群内部以及城乡要素都要统筹发展。

D. 围绕新型城市建设这一主题,文章重点论述了“实现城市发展动态平衡”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视绿色发展理念,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打造特色山城、水城,可以推动实现城市各种功能布局动态平衡。

B. 新型城市要有序运转和高效发展,需要不同人群担当不同角色,并且形成适度的人群规模和合理的职业结构。

C. 新型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促进城市不同功能之间要保持动态平衡,也要考虑同一功能内部各要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D. 构成城市的多种元素、多种功能在发展中能保持动态平衡,就能实现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的城市发展目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革开放数十年来,无数人曾“孔雀东南飞”,离开农村到城市拼搏;如今,有一部分人正“梧桐家乡种”,重新扎根农村。数百万“归雁”群体以及带来的“归雁经济”,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时代现象。一方面,他们凭借在外拼搏而积累的见识、经验、技术、资金、渠道,在家乡播种和耕耘新的憧憬;另一方面,求稳定、求健康、求舒造、求发展已成为“归雁”们的诉求,也在倒逼地方提高吸引力。

对以上“归雁群体”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据此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语言得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的结论存在问题,请具体说明,然后写出正确的结论。

白细胞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机能,它防御“外敌”的入侵,有“人体卫士”的美称。有些人通过较多地食用蜂王浆、羊骨髓、大枣、香菇等食品,有效地增加了血液中白细胞的含量。因此,那些不爱吃这些食品的人,血液中的白细胞会越来越少,身体免疫力也越来越差。

存在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的道德教育以知识灌输的方式进行,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______。回归现实生活才是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______,人们才能感受到道德教育的丰富多彩。当然,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服从于现实生活,______,这种引导是积极向上的引导,是对幸福生活的追寻。

 

查看答案

下面这则邀请函中加横线词语的使用,表达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学校定于2018年4月30日举办第17届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特诚挚邀请您来①贵校观赏。点赞精彩、分享快乐!希望您能②拨冗参加,我们③恭候您的④惠顾

感谢您在我们成长、发展历程中的真城陪伴、⑤鼎力支持!

让我们携手同行,⑥惠赠精彩!

××中学

2018年1月10日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