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长城砖 蔡贡民 ①挡不住内当家再三敦促,我踏进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长城砖

蔡贡民

①挡不住内当家再三敦促,我踏进了养兔专业户老寿山的门槛。

②老寿山原本是油瓶酱罐底朝天的苦恼人,如今成了村上独一无二的财神爷。他的兔种远近闻名,以至于“若要发财兔,去找老寿山”成了村民的口头禅。

③这会儿,他正坐在堂屋里和几个小伙子摆龙门阵,说的是《孟姜女哭长城》。老家伙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又喜欢听戏看书,肚里装满了前朝后代的故事,虽然手无缚鸡之力,吹起牛皮来却浑身是劲,引得村里的小伙子都喜欢围着他转。

④“哦,村长大人驾到。”见我进门,老寿山眉开眼笑。那几个小伙子见他有正经事,便走了。

⑤我道明来意,他把我引进兔房,随手抓起两只苗兔,看过雌雄,又回到堂屋,用带钢针的钳子,在兔耳上打上数码,然后扔进我带来的纸盒。

⑥“什么价钱?”我明知故问。

⑦“嘿嘿,”老寿山乜视我一眼,笑里分明藏着刺儿,“我这人呀,只认孔方兄,不识世故情。上至父母官,下到小百姓,一视同仁,二十元一只,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放!”

⑧老家伙,赚钱赚红了眼,忘了当初要补助时的寒酸相啦?你光棍一条,要那么多钞票带到棺材里去?我不情愿地掏出八张伍圆,抖在他面前。

⑨哗啦啦,门外刮进一阵风,掀动了贴在墙上的画片,吹飞了桌上的钞票。

⑩老寿山扑向墙根,扶正画片,掀下图钉重新揿牢。这是一幅水墨长城图,万山丛中,巍巍长城如苍龙腾飞,不见头,也不见尾,煞有气派。不过,我看着总觉得它贴在这里挺不协调。老寿山钻在桌下拣钞票,见我盯着图画,又使出了耍嘴皮的功夫:“我中华人杰地灵,唯有这长城名扬四海。老夫也算不虚度此生,上去逛过两回,可惜呀,那些不肖子孙,毁了长城盖私屋,看他们有何面目见祖宗!”

他喋喋不休地东拉西扯,我听得直皱眉头,拎起纸盒想去,从门外探进一颗小孩脑袋,随即一声:“村长在这里。”话音未落,进来了两位中年汉子。其中一位握着我的手,热情地说:“村长,太感谢你们了!修长城的两万元捐款,我们已收到啦,今天特来登门致谢。”说着,又使劲地握了握我的手。

“这……这是怎么回事,别搞错了吧?”

来人给我一张收据,市、县、乡、村,都没错;又看看汇款单上撕下的附言,上面写的是“爭作長城一塊砖”,七个字中,有三个繁体字。在我们村,除了老寿山,还有谁会把“块”字写成“塊”?

“寿山伯,你为咱村扬了名啦!”

“扬名?”老寿山拣完了地上的钞票,掸着票面上的尘土,又刺我一句:“名是能用钞票买的?”

来人看出了苗头,瞪大眼珠打量起老寿山来。我心情复杂了。两万元!放在我们村,可办多少事哪!

见鬼,还想这些干啥!我自责着。回头看老寿山,他正对着长城图出神。我这才发现,画两旁,还有一幅对联,显然是老寿山的手笔:“生就中华魂,死作长城砖。”

(选自《微型小说佳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两段以“我”去养兔专业户老寿山家买苗兔引出对老寿山身份的介绍,为下文写他捐款修长城的情节做了铺垫。

B. 小说第③段中“老家伙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一句,不仅交代了老寿山曾有过求学经历,更为后文“我”依字推断汇款人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 “我”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有关老寿山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便是通过“我”的视角展示出来的。

D. 小说通过老寿山从昔日靠吃补助的懒汉变成勤劳致富并捐资修长城的先进人物的故事,表现出当今农村经济建设中农民不断进步的主题。

2.小说中的老寿山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小说的标题“长城砖”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1.D 2.①热爱传统文化。能讲古今事,崇敬传统文化。②有民族自尊心。因长城名扬四海而倍感自豪,为他人毁长城盖私屋气愤不已。③负有担当精神。匿名捐钱修长城,写对联表明心志。 3.①“长城砖”是修造长城普通而又重要的材料,“长城砖”是老寿山的象征,他如长城砖一样平凡,但又有着勇于担当的精神。②“长城砖”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平凡的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主旨。其中D项,原文并未说明老寿山过去是懒汉,因而这个主题的概括也没有依据。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梳理文中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作答时先答出性格特征,然后例句相关情节论证。此题可根据文中的“能讲古今事,崇敬传统文化”情节概括“热爱传统文化”;根据“因长城名扬四海而倍感自豪,为他人毁长城盖私屋气愤不已”概括“有民族自尊心”;根据“匿名捐钱修长城,写对联表明心志”概括“负有担当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 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C. 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D.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B. 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C. 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 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B. 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C. 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D. 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人普希金说,昨天,那过去了的,就 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有人说:记住昨天,如果不是为了激励明天的进去,那就莫如忘却。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流言止于智者。做人只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就能成为消除谣言的“智者”。谣言在传递过程中遇到“智者”,往往经得起仔细推敲,因为“智者”听到谣言后的反应是运用独立思维进行理性判断,进而得出结论,并不轻信流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谣言封杀在自己的“嘴”中,那些不确切、不客观的信息传播就会立即停止。

①持内心的纯净,不一定就能成为消除谣言的“智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① ________________。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②___________________。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无论是用播种还是用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③________________使其在中国的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B. 您送给我的这张非常珍贵的照片,唤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我将好好惠存!

C. 我们学校要成立文学社,我们敬请您老担任我们社的顾问,如能得到您老的应允,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D. 你的文稿我已读过,整体思路很好,语言也很流畅,只是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我就大胆地做了些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