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清冽而湛凉。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于是,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于是,姑姑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的野花。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似地拦江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里的窄窄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停了,过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篮子,去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一个绚丽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的绚丽而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聪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 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久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 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的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2.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C 2.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3.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②“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③“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形象,B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主旨,其中C项,作品结尾写儿子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材料组织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叙事的视角、结构的安排以及叙事中的手法的角度作答,此题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空间;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海权可界定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在海洋领域或运用海洋所享有的实力、影响力或控制力,它不仅包括海上军事力量,还包括海洋经济实力和海洋科技水平。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海军的强大有利于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反过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海军的实力。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要求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海军实力的加强。但是中国的海权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海权,这主要是由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差异决定的。

与西方文明相比,儒家文明缺乏侵略性和扩张性,这使得中国崛起的范式和要素不同于西方大国。作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国一贯反对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中国经济的强大更多取决于内在的廉价的劳动力和勤劳节俭的民族传统,而不是依赖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和寄生性的国际货币体系。但是只要国际法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实力,以强化海权。不过中国海权的内涵与西方扩张性的传统海权有所不同,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主要目的在于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从而有效维护国家权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南海各国就是趁中国海军实力虚弱,事实上侵占了中国的南沙诸岛。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传统也使中国的海权缺乏攻击性和扩张性,中国海军强国的目的不是干涉他国内政,而是为了从海洋利用与世界和平中获取物质利益和安全保障。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而不是无限战争,而且陆上防卫压力也使海军建设不能从战略层面向战术层面无限推进。战术意义上的海洋维权可由政府执法部门来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国际舆论和外交的压力,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因为执法争端可归因于对国际法实施和解释上的分歧,而战术上的军事行动会因违背和平与发展潮流诱发“中国威胁论”。

通过经济发展和海洋战略实现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而不是与西方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有效地维护国际海洋法所赋予的基本权利,而海洋霸权国则有可能威胁他国的海洋权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儒家文化都使中国应坚持和发展海权的和平性内涵,并以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和海洋争端的解决能力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其海洋权益。

(摘编自江河《国际法框架下的现代海权与中国的海洋维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是通过加强海军实力来强化海权,保证经济实力的提升。

B. 中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战术上的自卫和战略上的威慑,因此不会被视为威胁。

C. 中国海权的内涵不仅受文化传统和外交战略的影响,也受制于陆上防卫压力。

D. 中国目前主要依靠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建构等软实力来和平地维护海洋权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权中的海军要素和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阐述中国海权维护问题的基础。

B. 中国南沙诸岛被长期侵占的事实说明目前国际法还不能十分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

C. 本文先通过比较分析阐述了中国海权的特点,然后提出了中国海洋维权的目标。

D. 中国经济强大的内在原因,是中国迫切需要壮大海军力量成为海洋强国的有力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要干涉性的全球海军体系依然存在,中国和平维护海洋权益的阻力就存在。

B. 如果国际法能完全有效地制止侵略行为,中国就不一定要发展壮大海军实力。

C. 如果要驱离他国擅入中国海域捕鱼的渔船,应首选海警而非海军来执行任务。

D. 中国海军的制海权旨在有限防卫,这是为了顺应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看似离我们遥远的高利贷惨案,前不久被刷屏了。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苏银霞开办的公司资金周转遇困,不得已向地产商吴学占借款共计135万元,约定月利息10%(远超法律规定的36%年利息上限)。在苏银霞共还款184万元,并将一套140平米价值70万的房子抵债后,“还剩最后17万欠款,公司实在还不起了”。结果,就遭到涉黑势力的恐怖逼债。

11名催债人员将苏银霞、于欢和一名员工,带到公司接待室,非法拘禁,并以极端手段实施恐吓、侮辱、殴打和猥亵。失控的于欢,抄起水果刀疯狂捅向逼债者,结果导致1死3伤。

2017年2月17日,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22岁的于欢无期徒刑。

此事经媒体报道,舆论四起。

许多人在网络上声援于欢,纷纷喊出自己的请求:“支持刺死辱母者的当事人于欢——无罪!”

也有人说,于欢反正杀了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自古如此。

还有人说,苏银霞本人经济也不干净,咎由自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就是说,只要有准备只要努力了,就能够抓住机遇。如果自己不准备,没有能力争取,机遇不会自己来,等待只能是一败涂地。相反,只要自己有实力,机会必然会到来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间题而已。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还是千里马。

①准备了努力了,未必就能抓住机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战结束后,英国呈家空军统计了①____________。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的猛烈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②____________。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③____________。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亳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虚假安全”。在任务完成后,当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未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拙著《写在高三》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明年二、三月份便会陆续惠赐各位亲朋师友。

B. 本人才疏学浅,研究过程中常有绠短汲深之感,因而书中疏误不少,敬请读者谅解并能不吝指正。

C. 2015年我乔迁新居,秦老师前来做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幅为我补壁,我至今仍旧珍藏。

D. 自上一篇论文发表以后,你并未停止相关研究,勉力续貂,又见一篇论文发表,实在可喜可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