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兴宗①年十岁失父,哀毁有异凡童。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兴宗年十岁失父,哀毁有异凡童。廓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轨;廓亡而馆宇未立,轨罢长沙郡还,送钱五十万以补宅直。兴宗白母曰:“一家由来丰俭必共,今日宅价不宜受也。”母悦而从焉。轨有愧色,谓其子淡曰:“我年六十,行事不及十岁小儿。”少好学,以业尚素立见称。

②世祖践阼,迁侍中。每正言得失,无所顾惮,由是失旨。竟陵王诞据广陵城为逆,事平,兴宗奉旨慰劳。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广陵,躬自收殡,致丧还豫章旧墓。上闻之,甚不悦。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兴宗在直,请急,诣朗别。上知尤怒。时上方盛淫宴,虐侮群臣,唯兴宗以方直见惮,不被侵媟

③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兴宗出谓亲故曰:“鲁昭在戚而有嘉容,终之以衅结大臣,昭子请死。国家之祸,其在此乎。”顷之,太宗定大事。是夜,废帝横尸在太医阁口。

④初,吴兴丘珍孙言论常侵兴宗。珍孙子景先,人才甚美,兴宗与之周旋。及景先为鄱阳郡,值晋安王刘子勋为逆,转在竟陵,为吴喜所杀。母老女稚,流离夏口。兴宗至郢州,亲自临哭,致其丧柩家累,令得东还。

⑤在任三年,迁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加 散骑常侍,寻领兵置佐,加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

⑥后都督会会稽军事。会稽多诸豪右,不遵王宪。兴宗皆以法绳之。三吴旧有乡谢礼,久不复修,兴宗行之,礼仪甚整。

⑦泰豫元年,薨,时年五十八。

【注】①蔡兴宗,南朝刘宋名臣。其父蔡廓、伯父蔡轨。②春秋时期鲁昭公在父丧期间面带喜悦,不知悲戚,最终被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兴宗在直,请急,朗别            (2)兴宗皆以法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由是失(    )

A.美好      B.命令      C.心意      D.意义

(2)兴宗与之周旋(    )

A.应酬      B.对抗      C.追逐      D.交际

3.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B.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C.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D. 大明末/前废帝即位兴宗/时亲奉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了无哀貌。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庐陵内史周朗以正言得罪,锁付宁州,亲戚故人,无敢瞻送。

5.第①段中蔡轨有“惭色”的根本原因是(    )

A. 作为长辈,未照顾好孤儿寡母。    B. 拿了五十万钱补偿建房资金。

C. 年龄大,见识少,比不上兴宗。    D. 没能有丰与共的家族意识。

6.从②——⑤段看,蔡兴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1)到……去(2)约束、制裁 2.(1)D (2)D 3.C 4.庐陵内史周郎因为说真话获罪,被铐起来发配到宁州,家人朋友,没有敢来看望送别的。(得分点:“以”“得罪”“锁”“付”“瞻”) 5.D 6.(1)正直(敢言);(2)有才(能干);(3)重情重义(心胸宽广,有先见之明) 参考译文 蔡兴宗十岁的时候失去父亲,他哀痛得不像是个普通孩童。蔡廓从豫章太守卸任后回乡,盖了两座房子。先盖起来的是东宅,送给了哥哥蔡轨。但是房子还没有建完蔡廓就去世了。蔡轨从长沙回到乡里,送钱五十万给兴宗母子当作房子的补偿。蔡兴宗才十岁,却跟母亲说:”一家人从来都是丰俭与共的,今天这房子的钱我们不能收。“母亲听了很高兴,同意了兴宗的话。蔡轨面有愧色,跟他的儿子蔡淡说:”我今年60了,做事情还比不上十岁的小孩子。小时候好学,以学业和品德一向很好被称赞。 世祖登基,迁为侍中。每每正言阐述得失,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因此不被皇帝喜欢。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城成为逆贼,事情平复,蔡兴宗奉旨去慰劳军队。州别驾范义与兴宗一向要好,在范义城内被杀。兴宗到了广陵,亲自收尸出殡,把范义的灵柩送回豫章的旧墓。皇帝听说后,很不高兴。庐陵内史周朗因为正言有罪,锁起来交付宁州,亲戚故人,没有敢瞻仰相送的;兴宗正值班,请假,送周朗告别。皇帝知道后尤其愤怒。当时皇帝正在举办不合礼制、越规逾节的宴会,虐待侮辱群臣,只有兴宗因为方直被皇帝忌惮,不被皇帝侮弄。 大明末年,前废帝登基,兴宗当时亲自捧着玺绶,嗣主容色自若,一点哀伤的样子都没有。兴宗上前对亲旧故人说:“鲁昭公在父丧期间面带喜悦,最终因为和大臣有争端,昭子请死。国家的祸患,大概就在这里吧。”没有多久,太宗安定大事。这一夜,废帝在太医阁口死去。 一开始,吴兴的丘珍孙在言论上常侵犯兴宗。珍孙的儿子景先,文章写得很好,兴宗和他要好。等到景先成为鄱阳郡,正赶上晋安王刘子勋作乱,转到竟陵,被吴喜杀害。母老女小,流离到夏口。兴宗到郢州,亲自去哭丧,置办丧柩家资,让他的灵柩能够回归故里。 在任三年,迁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加散骑常侍,不久领兵置佐,加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军事,给一部鼓吹。 来后在会稽都督军事。会稽多各豪门大族,不遵王法。兴宗都按照法律法办。三吴原来有乡谢礼,很久没有修复,兴宗修复,礼仪很整齐。 泰豫元年去世,五十八岁。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第(1)句中“诣”,到……去。“诣”的其它文言意义:作动词,1、前往。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晋谒;造访。古代到朝廷或上级、尊长那里去。如:先主遂诣亮。3、符合。若执事之言政,诣理切情。作名词,指(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如: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第(2)句中“绳”,约束、制裁。“绳”的文言意义:1、通“承”,继承。如:绳其祖武。2、衡量。如:以绳天下之梅也。 纠正。如:故举兵绳之。3、约束;制裁。如:绳之以法,断之以刑。4、称赞。如:绳息妫以语楚子。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第(1)句中“旨”:“意义”。故选D项。文言文中“旨”的义项有:①味美。《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②意思;意图。《周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大。”《旧五代史·寇彦卿传》:“好书史,复善伺太祖旨。”③帝王的诏书,命令。《旧唐书·刘洎传》:“陛下降恩旨。第(2)句“周旋”:“交际”。故选 D项。在古代汉语中,“周旋”亦作“周还”,有以下几种意思:1、运转。2、谓辗转相追逐。3、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4、引申为交往;交际应酬。5、环绕;盘曲。6、盘桓;展转;反复。7、照顾;周济。8、美好;漂亮。 3.试题分析:题干是“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题中,名词做主语时,在名词前面断开,如:“前废帝”、“嗣主容色”。动词一般作谓语,动词作谓语时,如果其后没有宾语,就在动词后面断开,如:“即位”。如果其后有宾语,就在动词宾语的后面断开,如:“玺绶”。此外,专有名词、固定句式中间不可断开。文言虚词是断句的重要辅助手段,有的虚词位于句首。副词常作句首状语,其后要断开,如“大明末”。“容色自若了无哀貌”,句式对称,在中间断开。断完后要疏通大意。综上,本题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怀诗(其四十三)    (三国·魏)阮籍①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 时代    B. 韵脚    C. 句数    D. 平仄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 “双翮”两句以“临”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 “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量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 “抗身”二句运用反词,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载将烟雨过西湖

陈富强

在湖畔,找一处有石桌、石椅的廊檐下坐了,与茶楼掌柜的招呼了,便会有着中式小衫的茶艺小姐款步而来。曲径上枯叶花瓣撒了一地,枝繁叶茂的樟树在风中从容地摇曳,长发细腰的茶艺小姐托着茶盘柳样地穿过回廊,飘到眼前,疑是廊下的镂空格窗里走下来一个宋朝的女子。她将盖碗茶朝桌上搁了,掀了盖,拎起茶壶,壶嘴对准茶碗,手腕往前一倾,就有水流如注,茶叶已在碗里跳起来,舞起来,绿色的叶儿如袍,在水中缓缓地舒展。

端起茶碗,茶香缕缕,左手端碗,右手持盖,轻啜一口,满口含香,这是西湖水泡的龙井茶,只有在湖畔,在柳丝狂舞,绿草萋迷的迥廊里,才找得到的可以静心静脑的好地方。好茶好水好景色,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若有雨,山也迷朦水也迷朦,湖边阵阵绿雾,人也朦胧,梦一样的飘渺。这一刻,心在水里自由地游荡。

说下雨,就真的下了。春天的西湖总是这样的恼煞人,我却笑看雨中的游人双手捂头,叫着,骂着,往浓荫下跑,朝屋檐下躲。也有浪漫的,相携着一路走来,雨水冲洗着脸上的笑容,却怎么也冲不掉一脸的灿烂。再去看湖面,撒满了涟漪、漩涡,数也数不清,圆圆的,好像女子脸上的酒涡,抹也抹不去,是不是有美女无数在湖中笑?惹恼了岸上的女子,不然,她的眉怎么就弯了起来? 

当年苏东坡酒后上了望湖楼,下着雨,醉醺醺地,就留下了百读不厌的诗篇。诗中有“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雨如珍珠,蹦跳着跃进了小船,划船的船娘笑得弯下了腰。苏东坡挥毫的时侯,两旁笔墨侍候的必定是美丽的女子,宋朝的女子望穿秋水,看不看得见湖里的草鱼快乐地游来游去? 

雨从檐上往下流,织成的帘子把我与湖面隔在了两边,我的心在湖里,我的双眼盯着雨帘,于是,我看到了雨帘是竖琴上的弦,宋朝女子的纤手在一千年前拨动了琴弦,我的耳边响起清越的丝竹,这是飘过了千年的音乐,依然好听,琴声里的柳枝绿了,桃花红了,女子的幔幕香车上路了。一路行去,如蝶翩翩,杨柳叶子,李花瓣儿落满了车顶,帘儿掀起,露出一张如画姿容,远看若生花白玉,近视如含笑芙蓉,整个儿沉鱼落雁,怎么看也看不够的红粉佳人。看呆了的行人忽见美人开颜一笑,吟出一诗,“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原来是色貌绝伦的钱塘苏小小。 

香车行至白堤,忽见一英俊少年骑青骢马从断桥方向缓缓而来,山光水色之间,一个郎才,一个女貌,为后人留下了一见钟情,不恋富贵觅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民间传奇。

西泠桥畔人流不息,如此山水陪伴一位妓家女子,何故?我想这与苏小小对个体生命高度重视的思想不无关系。

雨丝依旧若琴弦,是谁在小小墓前歌吟?“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是李贺。这样凄艳的诗词,我还能在古典的书籍中找到很多,此刻,我独坐湖畔听雨,从前的故事穿云破雾,在我眼前的湖面上溅起数不清的水花,这些古典的花朵,在竖琴的奏鸣中缓缓开放。 

茶凉了,我转过头去,沏茶的女子双手托腮,伏在柜台上望着湖上的水花……

雨越下越大了,湖面上已看不见圆圆的涟漪,从廊檐垂下的雨线变成急速的水柱,冲在地上发出“哗哗”的声音。天色惭惭黯淡下来,堤上的灯渐次亮起,在雨中,一盏,又一盏,一直伸向浓荫的深处。雨声在我的耳边响成一片,急管繁弦,架子鼓般,弥漫了整个湖区。茶馆已经打烊,撑伞的女子已经回家,只有红灯笼亮了,在风中慢慢地摇曳。我坐在石桌旁,已经没有了盖碗茶,西泠桥畔的凉亭和墓碑在雨中无言而歌,歌唱的是西湖的雨。千年的往事成为一座亭子,一块墓碑。成为一座美丽的桥。成为手中一杯渐凉的茶,一阵风中的雨。 

夜静雨止,我离开回廊,循着一地灯光踏上回家的路。夜色遮住了一切,只有灯光,在岸上,在水中。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低头看时,已不知“踏过樱花第几桥”。

1.简析第段中加点词“飘”的精妙之处。

2.分析第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蓦然,我想起,我把心遗忘在湖里了。”这句话?

4.简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和谐天人:对自然的亲近

——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

①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怎样过传统节日?

②为了让我们的话题变得轻松,先来个“说文解字”吧!“节日”这词从哪里来,是怎么组合成的?“节”字的原义是什么?节日的“节”字,原本指竹子长叶、分叉的那个地方。竹节的“节”是本义,节日的“节”,则已经是引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原来,我们祖先是用竹子来比喻我们的过日子,平常的日子就像竹筒,滑溜溜的,一晃就过去了,节日就是竹节部分,我们不愿让所有日子都这么“滑”掉,我们要抓住一些特殊的日子好好过,精心过,不一样地过。

③那么,哪些日子被我们的祖先派定作为我们日常生活这根“竹子”上的“节”呢?

④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东西方很不一样,西方的节日每每总是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似乎西方的节日是人和人商量定的,中国的节日却是________。

⑤中国的岁时节日,源头大致有三:其一是按季节气候排定,即二十四节气,比如清明、冬至;二是以月之朔望为节,故某月的初一、十五为节日者颇多,尤其是满月的元宵节和中秋节,为人们所喜爱和重视;三是月和日奇数复叠者,这就是:正月初一新年、三月初三上巳、五月初五端午、七月初七七夕、九月初九重阳。这些是“大节”,另外还有一些“小节”,比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节”,六月六“晒衣节”,可过可不过,所以叫“不拘小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后来成为佛教节日,另当别论。

⑥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节日均衡分布四季,行事充分体现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顺应自然,但又不被动依赖,又能有所作为,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谓“能动地适应”。我们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动、恋爱、生育,春种夏锄,秋收冬藏。传统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⑦这里所谓的“天”泛指大自然。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是多么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七月七是星星的节日,中秋是月亮的节日,九月九,登山去,斑斓的秋山是一年中的最美。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春的夏的秋的冬的节日。元霄节看起来比较关“人事”一些,它是灯节,足够闹腾,但究其实质,“闹元霄”就是“闹春耕”,是个关乎大地、关乎农耕、关乎丰收的节日,同样与自然关系密切。

⑧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后与清明合并)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中国古代诗人的节日诗篇,无一不对节物作出描写、加以歌颂。

⑨另一种“节物”则体现在人们的食桌上。新年的饺子(北方麦作文化)年糕(南方稻作文化)、元霄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都与日常食桌相关。

⑩“节物”每每是当令之物,当令的花卉,当令的食品,其实是大自然母亲为她的孩子们奉献的一道道盛宴——给眼睛的,给嘴巴的,给身心两面的。所以,节物又有个更感性的名字叫:节日媚物

过去,我们与大自然是多么接近,我们对大自然是那么的敬重。我们惊讶起来的时候,叫的不是“天呐”就是“妈呀!”(现在叫“哇塞”),将天和母亲等同起来。我们管天叫“老天爷”、“天公”,准备出去旅游时遇到好天气叫“天公作美”,般配的情侣叫“天生一对”,最恶毒的骂是“天杀的”,最聪明的叫“天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从大自然那里曾经学到了多少东西!

如今,全人类的一个关键词是“环境保护”。“环保”不只是谁排污谁受罚的问题,还有更加基本、更加重要的事要做,比如:保护我们健康的传统文化,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传统中向大自然学习、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种种心态与生活方式。

1.第②段中,作者“说文解字”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岁时节日,既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大节”,也有一些可过可不过的“小节”。

B.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节日由衷的喜爱。

C. 中国传统节日是先民们自我意识自觉的产物,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D. 从节日的派定看,中国人非常重视天、重视天象、重视天意,而不大关心“人事”。

4.请说说你对“节日媚物”这个现象的理解。

5.本文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

 

查看答案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各句中,所用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______

A.“不畏浮云遮望眼,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掌握了准确的思想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假象迷惑。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之所以波澜壮阔是因为不拒绝细流,学习也是如此,广泛汲取知识才能丰富自己。

C.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受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D.爷爷生日寿宴上,小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爷爷生日快乐!”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盛唐的书法,不再是坚持“楷”的法度,___________,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领略唐代书法“尚意”美学的最好作品。

A.书写者也开始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B.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C.书写者也开始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追求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

D.开始追求书写者内在情绪真实的表现,追求书法随情感而流动的变化。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以想象表达憧憬,抒发思念之情,曲折深婉,余味无穷。杜甫《月夜》中运用了同样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