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可知的偶然

格非

那年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高考,毫无意外地,我落榜了。

母亲决意让我去当木匠。 当时,木匠还是个很让人羡慕的职业。我却对母亲说,我要考大学,而且要考重点大学。母亲睁大了眼睛说,孩子,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你连门都没有摸到呢。你要是考上大学,我们都要笑死了。

就在我快灰了心的时候,镇上一位姓翟的小学老师,敲开了我家的门。他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夜已经很深,大家都睡了,他戴着草帽,站在门外,把我母亲吓了一跳。他见了我劈头就说,你想不想读谏壁中学?——那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中学。我当然是很愿意的。他说他可以把我引荐给那里他的一位朋友。

当我拿着翟老师的亲笔信到了谏壁中学,他的那位朋友却告诉我,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他说:“让我看看你的高考成绩单。”

在决定命运的时候,我的脑子还算比较清醒。我知道我的成绩根本不能进入这个补习班,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够把口袋里的成绩单给他看。于是我说,我把成绩单弄丢了。

“你可以去丹徒县文教局查一查,把分数抄回来。”他说完,给了我一个地址。

县文教局在镇江,青云门6号。在马路边上,我只要随便跳上一辆公共汽车,就可以回家,永远做一个木匠的学徒。如果我去镇江的文教局呢?事情结果是一样的,我还是会得到一张一模一样的成绩单,还是无法进入谏壁中学,还是要返回家乡做一个学徒。

我徘徊了两个小时。镇江对我而言,是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它实在太远了,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我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人,不会轻易冒险。我觉得我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是要回家的。我根本没有去过镇江,而且去了也不知道县文教局在哪里。这些都是我无法逾越的困难。但那―次,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鬼使神差地登上了前去镇江的过路车子。

到了县文教局,正好是下班时间,传达室老头儿冷冷地说,现在下班了,你不能进去。

我想也罢,我进去又有什么用呢?在我打算掉头离开的时候,有人叫住了我:小鬼,你有什么事?

我看见两个人,一男一女,往外面走。我说我的高考成绩单丢了,能不能帮我补一下?

男的说,下班了,明天吧。

女的则说,我们还是帮他补办一下吧,反正也不耽误时间。

他们把我带回办公室,帮我查找档案,又问我办这样的成绩单,有什么用处。

我沉默了一下,突然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

“那你来这里干什么?”他们显然有些生气了。

我于是讲了高考的落榜,讲了自己很想去谏壁中学补习,但是没有达到他们要求的分数线。我说我一定要读这个礼习班,去考大学。

那个女的说,这怎么行?男的不吭气儿,他抽着烟,盘算了好一会儿。他让我出去等回话。十分钟后,他说,唉,帮你办了。

我那时很小,15岁,穿的衣服很破旧。大概他是因此萌生了帮助之心。

他们问我需要多少分,我说语文70分,数学80分。说完了很后悔,因为这个分数已经可以考上大学了。我又把分数改过来了,语文68分,数学70分。写完了之后要盖章,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公章突然找不到了。

他们翻遍了抽屉,打开又合上。这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可能是最紧张的时候。没有章不就完了吗?事实上公章就在手边,大概是当时大家都太紧张了吧。

女的盖完了章,轻轻说了一句:“苟富贵,勿相忘。”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丽的女性。我的感激出于如下理由:她竟然还会假设我将来会有出息。

我似乎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拿着成绩单,飞跑着离开了。我一天都没有吃饭,等回到家的时候,整个人都要虚脱了。

第二年我再次参加高考,开始了在大学的求学之路。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真实性,使小说中“我”的形象更加饱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思考。

B. “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把成绩单弄丢了”,在县文教周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前后矛盾的说法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

C. 小说对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细节传神。“男的不吭气儿,他抽者烟,盘算了好一会儿”,写出了他不能违规办亊又不忍心把绝“我”的左右为难。

D. 女工作人员盖完章,轻轻说了 “苟富贵,勿相忘”,“我”留下了感激的泪水,不仅感激她对自己的帮助,更感激她对自已的鼓励。

2.小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

3.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谈谈你的理解。

 

1.B 2.①“我”高考落榜,准备放弃时翟老师出现;②找到中学老师后撒谎成绩单丢失,老师给地址去抄分数;③到了县文教局传达室老头儿不允许进去,碰上工作人员答应补办;④说明真实情况后,女工作人员说不行,男工作人员盘算会答应办了;⑤成绩单开好后公章突然找不到,眼看就要完了,最后发现公章就在手边。 3.①既有偶然,又有必然。②小学老师和文教局的工作人员虽素昧平生,却对“我”援手相助,幸得这偶然的善意,帮助“我”有机会复读考上大学;③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勇于面对命运中的不可知,不轻言放弃,这是“我”成就人生的“必然”。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错。“我”对谏壁中学的老师说“把成绩单弄丢了”是因为“我”的成绩太低,不能进谏壁中学复读,“我”不敢把自己的成绩单拿给谏壁中学的老师看,而“我”又非常想进复读,靠大学,就撒谎说自己成绩但丢了。在县文教周又对工作人员说“我的成绩单没有丢”,“我”因为特别项复读,考大学,就揣着成绩单跑到教育局。恰巧遇到教育局热心的工作人员,“我”就实话实说,告诉他们“我”成绩单没丢,这些不能说明“我”是个善于动脑筋,懂得应变的人。故选B。 2.试题分析:题干是“说篇幅短小但情节充满起伏,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试进行概括”,是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把握能力。题目要求概括在主人公陷入困境时总会出现新的转机。文中情节有哪些起伏。答题时,要通读文章,先找出文中主人公陷入哪些困境,然后再找出主人公在陷入困境之后出现哪些转机即可。通读文章,可以知道主人公遇到困境主要有:高考落榜,母亲让“我”去学木匠,而“我”却想考大学,找不到复习的学校,陷入困境;找到复习的学校,学校的老师说要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不然无法进入补习班。“我”没有考到这分数,只好撒谎说转机成绩单丢了;到了文教局,看门的老头不允许进;进去后,说明情况,女工作人员说不能办;假成绩单开好了,公章却找不到了。针对这些困境出现的转机分别是:“我”高考落榜,找不到复习的中学,准备放弃时翟老师出现;找到中学老师后撒谎成绩单丢失,老师给地址去抄分数;到了县文教局传达室老头儿不允许进去,碰上一男一女的工作人员答应补办,领我进去;说明真实情况后,女工作人员说不行,男工作人员盘算了一会,答应办了;成绩单开好后公章突然找不到,眼看就要完了,最后发现公章就在手边。答题时注意:每小点的归纳要体现出“陷入困境……出现新的转机”的变化。 3.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一连串的偶然,最后走上了大学的求学之路。主人公的人生是‘偶然’成就的吗?谈谈你的理解”,是考查学生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看法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指出小说的主人公经历了哪些偶然,主人公在得到这些偶然之后,怎么做,最后得到了什么结果。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说自己是为什么会持有该观点。其实小说的主人公“我”虽然在人生中遇到一系列“偶然”,比如在高考落榜,找不到复读的学校时,“与我非亲非故,素不相识”的小学老师半夜上门,帮忙把“我”引荐给他谏壁中学的朋友。到了谏壁中学,谏壁中学需要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必须拿到60分,还给我地址让我去文教局抄分数。到了文教局,说明情况,素昧平生的工作人员答应给我开成绩证明。因为这两次偶然,使“我”得以到谏壁中学复读的机会。但是进了谏壁中学中学之后,“我”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实现自己理想——考上大学。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勇敢面对命运的不可知,不放弃,比如去文教局抄高考成绩时,我知道自己的情况(高考没考到谏壁中学的复读要求),没有放弃,还是来到县文教局,遇到了热心的工作人员,勇敢说明情况,素昧平生的工作人员为我开了证明。所以说主人公“我”的人生里虽然遇到一系列的“偶然”,但是是“我”在遇到困难和命运中的不可知,勇敢面对,不轻言放弃,这是“我”成就人生的“必然”。也就是说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既有偶然,也有必然。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理由,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建筑——这里指的主要是大型的、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是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由于这样的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废墟因受到尊重并受到保护,从而成为审美对象,继而产生“废墟美学”的概念。欧洲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建筑毁坏后,极少有原地重建的现象,而都将它们作为一个珍贵的时代标志予以尊重和保护,乃至一块妨碍走路的“乱石”都不许随意挪动。

与此相反,我们中国的宫殿或庙宇毁掉了,就得赶紧在原址修复或重建,否则即使留下残垣断壁,也会很快被民间搬抢一空(这里指的是需要宫殿的时代)。无怪乎,在明代以前的几千年间,我们有那么多辉煌的宫殿建筑都没有留下一处像样的废墟遗址!因此我们的建筑文化中缺乏“废墟文化”,从而也缺乏对废墟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然而,说我们中国不见废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废墟或缺乏废墟资源。我们是个有着悠久的"墙文化"的国家。不仅有万里长城,我们古代的几乎每个城池都有城墙,它们可都是石构建筑,有500到3000年的历史,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作为建筑单体,长城的原始工程量不仅超过国外任何古代的大型单体建筑,甚至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的总和!再说,我国历代的皇家建筑和贵胄府邸并不全是木构建筑,像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以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是多么壮观的石构建筑。

废墟的文物价值就在于其残破过程的历史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残缺美是废墟美的哲学前提。而废墟美是废墟文化的核心。就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如果说以“修旧如旧”的名义修复的司马台长城对于“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或慕田峪长城来说是一一个进步,那么目前正在以“修旧如旧,故旧随残”的理念修缮的京郊箭扣长城則又超越司马台长城而向前迈了一步。

(节选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建筑材质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受到人们珍视,成为了“凝固的音乐”。

B. 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 “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D. 出于对“废墟文化”的认知不同,欧洲建筑毁坏后鲜少原地重建,而中国宫殿常修复重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比了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留存情况的不同,引出废墟文化,从废墟的价值表达了对保护我国石构 建筑废墟和木构建筑废墟的期待。

B. 文章以历史上欧洲和我国对待废墟的不同做法为对比,辅以史实证明我国缺乏废墟文化,缺乏对废墟美 的认识,叙议结合,极有说服力。

C. 文章分类例举城池防御建筑和皇家贵冑建筑,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废墟文化”,但我国并不缺乏废墟资源。

D. 末段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论证国人废墟审美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间接批评了“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修缮理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虽有丰富的废墟资源,却未形成废墟文化,国人对废墟美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

B. 废墟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废墟的文物价值在于其震撼人心的真实性力量。

C. 废墟具有残缺美,面对长城遗址,保留它残破的历史真实性遗址的原生状态也许更有价值。

D. 认识废墟美要从认识残缺美开始,废墟受到尊重保护,成为审美对象,形成“废墟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你或许遭遇过不开心的事情,或许听见有人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但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带来最单纯的爱和感动,让我们不经意间就泪流满面。这个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其实也没那么糟。

给你一双慧眼,你能从这个世界中看到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消息,完成(1) (2)两题。

今年元旦,水乡古镇周庄的古牌楼前原住民齐聚,举行盛大的传统开庄仪式。全福南路上打连厢、挑花篮、荡湖船等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在锣鼓声声、鞭炮齐鸣、串龙舞狮的浓烈节日氛围中,庄主身着彩袍,上供品,点藉焚香,祈求新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1)请简要概括消息内容。(不超过15字)

(2)请针对消息内容进行点评。(不超过25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巧个字。

有的人工作忙碌,还经常抽烟、酗酒。有的人常食辛辣、肥碱、一煎炸食品,鼻粘膜也容易出血一些隐性高血压患者,平时没有服药,天一热又造成血管扩张,。为了防止鼻出血,我们不仅要注意血压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本刊近期出版高考辅导专号,急需者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我们会鼎力相助。

B. 你姐姐与小女是高中同班同学,今后有事需要帮忙的,我会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C. 甲二十年的友谊我怎会忘记呢,当年分别时你惠赠我一块表,我至今仍然视若珍宝。

D. 父母在,不远游,家母年届七旬,久病缠身,故贵公司的邀请我只能却之不恭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