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 董桥 (1)“门”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恐怖的威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门   董桥

(1)“门”是人们日常生活里最恐怖的威胁。开着的门,是陷阱;紧关着的门,是绝望的面具。无论是铁门、木门、蓬门、朱门,高高的门和低低的门,厚的门和薄的门,卧室的门、厕所的门,无不象征一种不可告人的故事。中国人有所谓的“门人”或“门生”之称,更是树朋党立门户的前奏曲。《宋书》说徐湛的门生千余人,皆三吴富人子,每次出入行游,“涂巷盈满”,这使人想到时下文坛林林总总的帮派,各创惊人之语,然后当街谩骂,然后执笔上阵,然后各揭隐私,然后非置仇人于死地而不休。这都是“门”的罪过。

(2)人间还有许多不同类人的脸:商贾的脸,乞丐的脸,富孀的脸,绅士的脸,作家的脸,娼妓的脸,义士的脸,大官的脸和小白脸……但是,天下最不讨人喜欢的脸,是“门吏”的脸。“门吏”者,守门之吏也,或私家所用之阍人也,或门下办事之人也。这些人寄身在人家的门下,还要作威作福,吆喝异己。“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时候,门吏固然不可一世;一旦权势已去,门可罗雀,门吏也就卷席他往,另寻门户。这一生从一扇“门”辗转到另一扇“门”,既不能摇身一变而为“门神”,寿终正寝的时候,可能连“门”边儿都不曾摸到,一辈子是“门外汉”。

(3)我们现在“朝九晚五”,营营役役,猎食终日,晚上还要兼职补贴,宁愿冷落娇妻、不顾儿女,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光耀“门”楣。因为“门”是面子,只要“门庭”漂漂亮亮,自己面黄骨瘦,也在所不惜!至于莘莘学子,废寝忘食,甘做混蛋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不外是为了迎合《颜氏家训》里所谓的“笃学修订,不坠门风”。

(4)现在世界大乱,许多人口口声声在高谈追求世界和平之“法门”。其行虽愚,其情可悯。其实,只要有一天世界上所有的门都给劈掉了,世界和平的日子自然接踵而来了。一切流血斗争,深仇大恨,都因于阶级权利的不平衡。而“门”是打破这个阶级悬殊的阻力:小自住家门上的“外窥孔”,大至象征国门的机场海关的入境登记处,都是属于变相的“门罗主义”。

(5)日常生活里,我们受“门”之“累”,几不可胜数!夫妻吵架,妻子把门砰然关上,大丈夫只好冤沉大海,睡在客厅,不得其门而入。上司老板关起门来密谈,小的在门外忐忑不安,等到门开了,上司可能宣布请你“另谋高就”;一声拜拜,砰然关门。此外,妻子在手术是生产,丈夫关在门外踱方步,此时此际,那扇白色的门,是最“他妈的”门。此外,关起门之后,叱咤风云的名流可以调戏闺女;名满天下的文豪可以变成文抄公;长袖善舞的商人可以诱良为娼;门当户对的情侣可以玩火。这时“门”的好处。

(6)天下还有“伟大”的“门”——那是“门庇”“门荫”“门功”之类的门。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云:“生四岁,以门功拜太子舍人”。这是托祖父之功而得官也。还有“石阶藉门荫,屡登崇显”,现代人所谓藉“人事关系”而升官发财,而鸡犬升天者,泰半是托伟人的“门”之福。但是,人间最伟大的“门”,大概只有主理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指明“门”的各种类型,既突出其日常生活的特征,也点明了它所具有的“最恐怖的威胁”的性质,让人对“门”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作者在谈到“门吏”时,先用不同类人的脸引入,然后笔锋一转,谈到“门吏”的脸。这种手法把“门”和“脸”联系到一起,启人深思。

C. 在表现手法上,文章还用了反语。比如对我们所受“门”之“累”,在列举种种“累”后,却说“这是‘门’的好处”。

D. 文章结尾说“人间最伟大的‘门’,大概只有主理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语言大俗,这也体现了董桥散文的一贯文风。    ^

2.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文中的“门”有哪些含义。

3.董桥的散文驳杂而有内涵,宽度、深度兼具,读来发人深思。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

 

1.D 2.(1)具有日常生活实用性质;(2)用来树朋立党的“门户”;(3)用来作威作福,玩弄权术的 “门第”;(4)光宗耀祖、维护面子的“门庭”;(5)代表一切阶级权利不平衡的“门罗主义”;(6)制造和生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平等;(7)代表有荫庇功能的各种关系;(8)人体生理功能。 3.①借助比喻展开说理,生动透彻。例如“门庭”“法门”等。②举例丰富,内容广博。从各种实用的门到不同类人的脸,乃至我们受到门的各种牵累一一列举,包罗万象。③引用有理有据,内涵丰富。比如引用《宋书》《颜氏家训》以及韩愈的话等,让人知晓 “门”的文化源远流长。④语言雅俗兼具,幽默辛辣,表达传神。例如“他妈的”“人体新陈代谢作用的那一‘门’”等。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手法,D项考核风格,其中D项,文章最后的语言大俗,但通篇语言风格雅俗兼有,由本文特点可知董桥散文一贯文风并非大俗。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含义的题目,注意表层和深层的角度分析,表层注意情节,此题具有日常生活实用性质,深层含义注意是比喻义等,如文中的用来树朋立党的“门户”;用来作威作福,玩弄权术的 “门第”;光宗耀祖、维护面子的“门庭”;代表一切阶级权利不平衡的“门罗主义”;制造和生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不平等;代表有荫庇功能的各种关系;人体生理功能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是其根本,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诗意的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诗抒情言志不脱此道,诗意追求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点,因而古典美学精神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之中。

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易学的简易变易不易三原则奠定了中国古代美标准的基本原则,先秦百家争鸣的开放性成为后世多元思想的出发点。秦之峻厉,汉之雄浑,魏晋风流、南北朝之多元并存,隋之一统,唐之雍容、宋之清雅,元之粗放,明之世俗、清之古雅,各有面目气息不同,审美情趣嬗变轨迹可循。一代之精神气质影响其艺术风格,每一朝代的不同阶段又有明显差异。如唐代初期尚清新刚健,盛期尚华美开放,中期多元并举,晚期靡丽诡异。

传统文化是传而统之的文化,流传长久说明其有着历史合理性和时代适应性,在精神领域占统治地位,说明其理论形式的完善与精致,植根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不仅与意识形态的显性结构相合,也渗透到民族心理的潜意识层面,是集体无意识的共同倾向。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自然之美、素淡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趣,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经验形态的古典美学让人在各类艺术品评中品味生活。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摘编自杨岚《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为外化形式的中华美学精神,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

B. 决定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的中国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

C. 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特定不变的精神气质,这鄭影响到了各朝代审美情趣的不同。

D. 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得到了内在沟通,从对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的品味中可以形成古典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观点后,重点论述了美学精神与生活态度、美学精神与传统文化、雅俗关系与日常生活等几个问题。

B. 第二段以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及士人、僧道的关注点为立论角度,分析了中国古典美学构成的基础。

C. 文章用各朝代审美情趣的不同特点,论述了审美趣味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观点。

D. 围绕中国古典美学,文章逐层深入地论证了其形成的基础及发展和表现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具有中国人特点的生活态度、情感世界和艺术创造及精神境界,就没有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B. 如果没有先秦时期开放性的百家争鸣局面,就很难形成中国的多元思想。

C. 因为中华美学精神植根于传统文化,所以它能够在中国流传长久并拥有统治地位。

D. 虽然古今生活中日用品等实用艺术和体现文人雅趣的工艺美术未能获得传承优势,但却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常常误认为,_________。然而,这些热心人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那么,_______?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而慷慨是把珍惜的东西拿出来。这些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______ 。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 ③①④⑥⑤②    B. ①③②④⑥⑤    C. ③①②④⑥⑤    D. ①③④⑥⑤②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不是艺术家,我最多只能说是作家。                       。“写家”这两个字是老舍同志在重庆时经常使用的字眼。老舍同志不用“小说家”的称呼而自称“写家”,只能说他很谦虚;我称自己为写家,是有别的原因的。

A. 其实严格地说,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我也不能算是作家

B. 其实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作家,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

C. 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因为严格地说,我也不能算是作家

D. 我也不能算是作家,因为严格地说,说我是写家倒更恰当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主持人得知受邀嘉宾的父亲刚刚因病去世,便安慰嘉宾道:“家父去世,深表哀悼,望节哀顺变。”

B. 张博士花费十年心血写成的著作最近出版,他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将书赠给一些前辈,说:“惶恐以赠,望不吝赐教。”

C. 一次慈善活动结束后,举办方对媒体说:“感谢大家能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会妥善使用善款。”

D. 某新锐作家将自己的新书赠给一位老作家,并谦虚地写下:“晚辈才疏学浅,奉上拙作,敬请海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