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街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选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癔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之的伪装。

就在这人人自危,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方药华丽登场,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尚,中国隐逸史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风潮就此发端。

通过服用五石散,魏晋六朝名士展露出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扪虱而谈者有之,路穷而泣者有之,仗剑劈蝇者有之,石发燥热当街裸身奔袭者更有之。所幸彼时人多淳朴,且敬神。面对如此诡异行迹,非但不以为失常,反倒因其敢于不拘礼教而受到尊重,倘若此人再有些才华异禀处,那便成了天纵奇才,甚至神仙托世,从此得以跳出世俗伦理,即使偶有不慎也能蒙混过关。端的是既能娱己,又能避祸,更有甚者还能获传美谈以垂史。种种好处如此,那发散不慎将会导致可怕结果反倒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无怪此后五六百年时光中,名流逸士皆为此物颠倒,不惜中毒身死而争相服用。所谓“真名士,自风流”,能够将惨淡人事暂抛脑后,而在迷离恍然的通神境界中无所拘束,这样的奇伟功效,试问又有谁能拒绝得了?

在五石散的作用下,魏晋风度成就了一派人人风流自赏、追慕仙姿的奇幻风骨。服散后皮肤敏感,不得不着宽袍大袖被誉为“谪仙气”;药力发散后面色红润、大汗淋漓被称为“烟水色”;连石发导致的精神迷乱和极端亢奋都被赞为“真性情”。不知不觉间,五石散已经成为精致、敏感和脱俗的象征,甚至构成了一个被无数人仰望和效仿的隐形阶层,以至连《太平广记》中都记载着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自己也加入了那个能够服用五石散的、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五石散是一场烟云水色的绮丽幻梦,那由它所带来的种种实际发生的行为和潮流便是中国士人心目中“隐逸之姿”的具象。服散后燥热难耐,必得靠疾走出汗才能抒发,却恰恰暗合传统“隐”观中“遁走避世”的思想,于是当街“疾走”演变成在风景优美僻静处“行吟”的风尚,自在至极,风雅至极,甚至还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不经意间成就了了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契合。

(节选自《心灵的逃亡:中国隐逸文化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易》中的《遁》卦直接描述了当时的贤者退隐的情况,“隐”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

B. 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那最好的选择就是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

C. 《诗经》的《小雅·鹤鸣》、《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说明“隐”已经成为公开的并深入人心,转化为人人口耳相传的事迹。

D. 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现实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只好转面寻求精神上的逃避,追求精神自由,从而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复杂表现。

B. 文章第一段引述《周易》《诗经》等经典,论述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起源,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C. 在论述魏音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化时,作者着意强调了当时社会背景对士人的重要影响。

D. 文章重点论述了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种种表现、效果、影响等,典型例证使读者对当时的隐逸文化有了感性认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玄学家何晏发明的“五石散”为六朝名上以及后世的隐士们提供了自我麻醉的良药,使他们摆脱了痛苦,获得了自由和赞誉。

B. 《太平广记》中记载的某人当街宛转称热,只为假装加入了那个服用五石散、高贵优雅而敏锐的上游世界的故事,说明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C. 魏晋六朝名士服用五石散后表现出的种种超乎常理的迷狂状态和极度亢奋的行为,其实是内心极度苦闷、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真情表现。

D. 中国传统“隐”观中的“遁走避世”思想与西方哲人柏拉图所提的“诗兴狂迷”不谋而合,表明中西文化很早就有相通之处。

 

1.D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隐’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古书中”错解文意,《周易》中只是有“隐”的现象的记载;B项,“最好的选择”说法错,注意文中“只好”、“消极的妥协”的表述;C项,《小雅·鹤鸣》与后二者代表意义不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抢红包”是这两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微信的内容,请你为社区宣传栏拟一则活动报名须知。要求:语言得体,内容完整,字数不超过80字。

小雨滴:亲,我市国际金融中心的那座高楼内要举办摩天大厦爬楼梯大赛。哇赛,高432米啊,晕!

文公主:这么时尚的运动大赛,早就应该有了!时间?时间?

小雨滴:今年11月3日。你想爬的话,就要在10月11日前报名。冠军奖5万元!

小武夫:小靓我身体单薄,怕爬不上去啊!

小雨滴:想要参赛需参加体能测试的,合格才能报名。竞赛组要攀2652级台阶,103层楼,身体弱的,就参加休闲组,挑战62层楼算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12年增产,于此同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障庞大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能只靠进口粮食,而是要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适合国情的新主粮。为此,(2)____________。实际上我国已是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和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3)____________________。马铃薯具有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丰、耐存储等特点,确可作为维系国内粮食供给的主粮。

 

查看答案

典例(2017·课标全国卷III)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对使用手机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人有“手机依赖症”,他们总在期待自己能收到最新信息。

B. 国家旅游局认定五种行为属于“不合理低价游”,将受到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三个月、甚至吊销业务经营许可证的处罚。

C. 本次参赛的微小说充满了正义、善良、正能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艺术地表达了人生思考,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幸福的味道。

D. 据在阳泉盂县生活了十年的赵平讲,当地私挖滥采现象严重,2008年就已存在,耕地被占不说,农作物也因粉尘污染导致产量大幅降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