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时间变成历史 李拯 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时间变成历史

李拯

阅读历史,有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为什么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答案是,中国文化有着由文明定义的“历史叙事”,相对而言,游牧民族则只拥有自然流动的时间。这启示人们,时间自在自为地流逝,唯有通过人类文明,才能变成具有人文刻度的历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如果缺少人的行动与奋斗,时间只是“逝者如斯夫”的自然变化。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可以说,正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奋斗,才把匀速流动的时间,变成有着起伏快慢和生长节奏的历史,从而建构起一个前后相续、薪火相传的“意义的世界”。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在几千年时间跨度里保持了连续性的文明体系,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加注重“历史意识”。我们的时间之轴,可说被一系列伟大的历史事件所标定。比如说,秦统一中国,既证明了大一统的可能性,也让大一统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叙事和预设模式;再比如说,前段时间举国纪念长征胜利,正是因为80年前那场史诗般的征途,为现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开阔的道路。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就像锋利的铧犁一样,在时间的荒原里开垦出历史的田垄,由此哺育着文明的生长繁荣。

时间一旦变成历史,就不仅关乎过去,更意味着向未来的延伸。博尔赫斯在其小说名篇《小径分叉的花园》里,用“小径分叉”来比喻时间的分叉,因为“时间总是不断地分叉为无数个未来”。其实,时间分叉只是形象的文学修辞,时间不会自动分叉,而恰恰是人类的奋斗,才让未来具有可以期待的无限可能性。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恺撒的“我来,我见,我征服”,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抑或是牛顿提出三大定律,正是人类对未来可能性的不懈追求,才不断把无声的时间变成激动人心的历史。可以说,失去了可能性,未来就不再值得期待,历史就不再值得创造,剩下的只是自然时间的无谓流动而已。

因此,在历史的语境中,未来不再只是未曾到来的时间,而是等待着人们去创造的无限可能性。而实现未来的可能性,这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把时间变成历史,就具有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把现代化与10亿级人口规模相结合的伟大事业,始终在“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西方教科书上的固有模式,而中国的未来也将给现代文明带来更多可能性。正是这种可能性,让外媒用“激动人心”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也正是这种可能性,向所有人展现了创造历史的开放性。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改革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加上自己的一笔,既是在赢得未来,更是在创造历史。

过去孕育着“以往知来,以见知隐”的经验和知识,而未来则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未来的可能性不会被取消,历史更不会被终结。今天的中国有了了这样的底气:我们不仅善于书写历史,而且勇于创造历史。最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葆有把时间变成历史的激情和能力。

(摘编自夏建平《当谈流行音乐时我们在谈什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中国,挑战中华文明的游牧民族,大多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内化”,这个问题引人深思,本文提供的答案也很有启发性。

B. 中国文化相对游牧民族有着由文明定义的“历史叙事”,自在自为流失的时间只要通过人类文明,就能变为具有人文刻度的历史。

C. 人类在构建起前后相续、薪火相传的“意义的世界”后,就把匀速流动的时间变成了有着起伏快慢和生长节奏的历史。

D. 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加独重“历史意识”,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在几千年里保持连续的文明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提出河题,自问自答,引导人们思考时间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B. 文中阐述秦统一中国、举国纪念长征胜利证明时间变成历史后向未来的延伸。

C. 主体部分使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说明了把时间变成历史的方式。

D. 结尾部分联系现实,引用外媒评价,表达了对中国未来创造历史的的坚定信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的语境中,未来不再具有时间的含义,而是等待着人们去创造的无限可能性。人们以实现未来的可能性,来创造历史。

B. 今天的中国,在“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努力创造历史就更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C. 外媒用“激动人心”来形容中国的发展,是因为中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可能给现代文明带来新的形式和内容。

D. 在当今的中国,我们既要注重过去,从过去吸取知识和经验,更要凭借激情和能力来创造未来。

 

1.A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C项,因果关系弄错,原文是“变成有着起伏快慢和生长节奏的历史,从而建构起一个前后相续、薪火相传的‘意义的世界’”;D项,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加注重“历史意识”,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在几千年里保持连续的文明体系。“使得”强加因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两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指出原因,并改正。

关注“高考状元”的心理可以理解,他们能在高考中胜出,一定是各方面都有其过人之处。但是,没必要过分渲染,因为有的状元也是常人。如果一味渲染他们的学习方法多么独到,生活方式多么科学,家庭教育如何非同寻常,就会让人感觉常人无法企及,不利于其他学生学习,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____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_____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______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查看答案

某同学从自己摘抄的读书笔记中选出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乡村的消逝》《天井中的魅力》《谁还在唱“二人台”》《修补时光的人》

第二组:《鸟鸣里的乡思》《月下草虫鸣》《柔橹声声醉旧梦》《麦收时节》

第三组:《寻找瓦尔登湖》《流浪者的乡愁》《美丽西藏》《我的文学梦》

A. 乡村表情  心灵故乡  文化印记

B. 文化印记  心灵故乡  乡村表情

C. 乡村表情  文化印记  心灵故乡

D. 文化印记  乡村表情  心灵故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海关总署将在自贸试验区开展通关一体化改革,优先推进“互联十海关”特色,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B. 本届论坛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为主题就怎样打造网络文学的高原与高峰等问题展开讨论。

C. 在纽约“秦汉文明”展上展出的文物不单纯是要讲述中国历史与现状的渊源,更是要让西方观众知道,中国人创造了精致的物质文化。

D.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包含美学在内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中西互鉴的空间更为广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