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话语情境,在语言表达方面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 主持人得知...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话语情境,在语言表达方面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A. 主持人得知采访对象的父亲刚刚因病离世,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节目采访)

B. 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学生紧握老师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违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师生相见)

C. 在某名作家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王老师,垂读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博客留言)

D. 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校园新闻)

 

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A项,“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使用错误,C项,“垂读”是别人读自己的东西,“鼻祖”,是“创始人”,不和语境;D项,“责成”,应是上级要求下级作某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制定了保障步骤和实施措施。

B. 电影《放学后》由襄阳某文化传媒公司投资、襄阳人担任导演和编剧,是一部反映教育题材的公益性电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反映校园暴力事件。

C. 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逆势而进,不断展示出令世人惊叹的资源优势、劳动力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资本后发优势和制度优势,由并行到追赶再到领跑,逐渐实现三级跳的大跨越。

D.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不调查研究,满足于以耳代目,即使看问题比较尖锐的领导人也不能完全“明察秋毫”。

②《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的董卿落落大方,眼角眉梢带着盈盈笑意,诗词名句脱口而出,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③正值青春岁月,浑身上下散发着活力,虽然已经连续工作20来个小时,他的劲头依旧余能可贾

④我们在抱怨社会风气不好,怨天尤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从自身出发,改变一下,自己能否主动地去改变,能否主动地去爱别人。

⑤真人秀《爸爸去哪儿》最近热播,每到周五晚上万人空巷,大家都守在家里等着看几个萌娃,熙熙攘攘的街道似乎安静了不少。

⑥春晚在我国除夕夜是重量级节目,其收视率傲视群雄,其他同类型的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宫怨

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注】①杜荀鹤:字彦之,四十六岁时中进士,最后任梁太祖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有识之士得不到真正重用的现状。②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③若为容:如何去装饰自己。④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两句时发端。写出宫女之孤苦寂寞,“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第二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细腻地展示怨情,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B. 颔联是动作描写,用流水对进一步写出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动作。“若为容”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其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C. 颈联从镜前宫女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丽日高照,花影层叠。临镜宫女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心情也随之“晴朗”起来。

D. 尾联由眼前联想到入宫前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换了反衬出此时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

E. 从诗的意境来看,本诗不仅代宫女寄怨写恨,也是诗人的自况。“承恩不在貌”就隐喻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表现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2.《苕溪渔隐丛话》说:故谚云,杜(荀鹤)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请结合全诗赏析此联的妙处。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每交兵,刻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计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送还之。

祜与陆抗对境,使命常通。抗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疾,求药于祜,祜以成药与之,抗即服之。人多谏抗,抗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抗每其边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删节)

羊祜不附结中朝权贵,荀勖、冯紞之徒皆恶之。从甥王衍尝诣祜陈事,辞甚清辩;祜不然之,衍拂衣去。祜顾谓宾客曰:“王夷甫方当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及攻江陵,祜以军法将斩王戎。衍,戎之从弟也,故二人皆憾之,言论多毁祜,时人为之语曰:“二王当国,羊公无德。”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B. 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C. 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D. 吴主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C. 谥,谥号,主要指古代历史上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其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美谥如成、灵、炀等。

D. 卒,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不同规定反映的是古代等级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羊祜在边境德名素著。他出镇南夏时,开办学校,安抚百姓,取军粮送绢偿还、打猎非己不取,深得百姓之心。

B. 羊祜在朝中嫉恶如仇。他对堂甥王衍,也并不赞赏,甚至直言其败坏风俗、损伤教化。还依照军法斩了王衍的堂弟王戎。

C. 羊祜对战时讲究信义。和吴人交战,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让他们什么也说不出来。

D. 羊祜去世后许多人都哀悼他。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南州百姓在集市之日听闻羊祜死讯,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吴国守边将士也为之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2)衍,戎之从弟也,故二人皆憾之,言论多毁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