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庐山黄石岩禅院记 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庐山黄石岩禅院

刘轲

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泄而为川渎。然则匡阜之气,其大矣乎。

庚辰岁,山客刘轲,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不知其几许,而瑰行峻节,人事难能。高其人,而信宿忘返。及颐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乃问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初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于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固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烟云生于履舄,岚霭出于襟袖,群形浩扰,并入眸子。每至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兢上,焉知不能与洪崖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容于厚面,远喧卑于腥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于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塞径,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师宜春人,俗姓刘,名常进,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选自《晚唐小品文选译》)

【注】①匡阜:庐山。亦称“匡庐”。②栖禅子:栖居行禅的僧人。③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④洪崖:传说中的仙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B. 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C. 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D. 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

2.下列对文言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 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如文中的“庚辰岁”,“庚辰”即为干支纪年法。

C. 僧人受戒后,每年于夏季三个月安居一处,称为“一腊”。后来也将一年称为“一腊”。如文中“不知其几许腊”中的“腊”。

D.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文中的“仆高其人”中的“仆”也是第一人称代词,属于敬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

B. 作者流连庐山美景,仰慕禅师节操,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C. 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

D. 本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写景与抒情相交融,是一篇游记式的议论杂文。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采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

(2)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

(3)时人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也。

 

1.C 2.D 3.B 4.(1)(刘轲)采拾奇花怪石,从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宿在黄石岩。 (2)禅师挣脱枷锁,四肢自由舒展,行动跟白云作伴无牵无挂,静止靠在石头上休息有何心机。 (3)当时的人因为他长久地居住在这里,就用他的姓给黄石岩改了名称。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乌飞兔走/吾复何齿/况卯戌之昏旦/霜炎之冻炙/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溯/虽云云自彼/而于我蔑如也”,这句话的含义是“日月飞逝,我还计算什么年岁。何况关于早晨傍晚的光亮昏暗,霜天炎夏的寒冷炙热,生长衰亡的繁荣凋零,屏弃留存的沿流溯源,虽然对别人来说如何如何,但对于我来说都像并不存在”,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乌”“兔”“吾”“卯戌”“霜炎”等,然后借助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况”一般放在句子的开头,且“吾复何齿”主谓宾俱全,“况”放在后面多余,排除BD两项,“虽云云自彼”的状语后置句,“自彼”是“云云”的状语,应为“虽自彼云云”,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仆’也是第一人称代词,属于敬称”错误,“仆”应属于“谦称”。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文中没有“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的信息,故“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文章主要是赞美庐山黄石岩禅院的禅师远避尘俗,脱去桎梏而超然出世的行为,反映作者力求超脱名利,希望与天地共为一体的生活哲学观,但并没有“决意隐居山中,不再回到世俗社会。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句首添加主语“刘轲”;“怪异”,形容词做名词,奇花怪石;“麓”,山脚;“却”,回转,返回;“次”,住宿,驻扎。第二句中,“夫”,句首发语词,不解释;“桎梏”,枷锁;“支”,同“肢”;“动”,行动;“机”,心机。第三句中,“时人”,当时的人;“以”,因为;“遂”,于是就;“以其姓易其岩名也”,“以”,用,“易”,改,换。 参考译文: 老辈人说过:太极之气,积聚而成为山岳,分泄而成为江河。如此,庐山之气是多么广大了啊。 庚辰年,山客刘轲,采拾奇花怪石,从山脚攀登到山顶,又往回下山半里多路,停宿在黄石岩。岩中有一位栖居行禅的僧人,不知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其举止脱俗,情操高尚,一般人很难达到这样。我推崇他的为人,因而留连忘返,连续住了两个晚上。深究他如何看待事物的轻重,颇能了解他心思归宿的境地。于是,我询问他在这住了多少年。他只是用手指着松树桂树说:“当初一草一木都是我种植的,如今树木已经长成一抱粗。日月飞逝,我还计算什么年岁。何况关于早晨傍晚的光亮昏暗,霜天炎夏的寒冷炙热,生长衰亡的繁荣凋零,屏弃留存的沿流溯源,虽然对别人来说如何如何,但对于我来说都像并不存在。” 唉!倘使不是因为禅房凿于悬崖峭壁之上,而僧人的行为举止又清高孤傲,那么人与境都不会存在。对僧人来说,这本来是合适的,我还有什么话说呢?看那烟气云雾生于脚下,山岚濛濛出于袖间,种种形状纷纷扰扰,一并映入眼中。每当烟雨初晴,山光澄澈如练,泠泠仙语如在耳旁。何况山峰又竞相高耸入云,直达高远无边的天空,怎么知道就不能与神仙洪崖衣袖相接,与神仙浮丘车马并驾,跟造化一起生存变化,呼吸浩大的自然元气,没有厚颜无耻的羞愧难堪,远避喧嚣卑俗的腥风秽气呢?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在于钩,在于饵。名位是利禄的钓钩,利禄是名位的诱饵,手脚被羁绊束缚,那种人怎么能够高跳腾跃到这种境地呢?禅师挣脱枷锁,四肢自由舒展,行动跟白云作伴无牵无挂,静止靠石头休息有何心机,物我一致,端正与邪僻都被直接阻塞住。这就是我所说的,不是这种人,就没有资格居住在这样的环境。 禅师是宜春人,俗姓刘,名叫常进。当时的人因为他长久地居住在这里,就用他的姓给黄石岩改了名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中国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规模预测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摘编自《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人均每天微信阅读26分钟每年读书7.86本》,2017年4月18日新华社)

材料三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纸质读物阅读仍是5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这是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在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8年增长的今天,身处触屏时代,我们该如何阅读?

手机阅读能否打开阅读新天地?

“逛街或吃饭时,我都会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时间长的话,我就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在北京工作的范跃辉表示。

手机阅读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囯人的习惯。此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囯66.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5年增长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8年增长。

“手机阅读极大扩展了阅读的方便程度,也极大扩展了国人阅读空间,这是对阅读的整体带动,是一个好的起步。但也要防止碎片化阅读的弊端。”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说。

专家认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手机让公众便于接触文字,已变成获取咨询和知识的入口,成为数字化阅读新的增长点。

创新如何让传统阅读回归?

为了给读者增加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北京图书大厦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名人签售、专家讲座、主题展览等各类活动,在吸引更多读者的同时,扩大自身影响力。

在北京艺天桥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谈阅读、谈创作、谈生活;在青岛BCMIX美食书店,人们在享受美食、品味咖啡的同时,领略阅读之美,度过一段慢下来的愉悦时光;在北京三里屯,老书虫、Page OnE.言又几等各色书店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每逢周末还举办图书交流会、作家见面会等活动,让这里不仅是潮流地标,也成为文化“宝地”。

在徐升国看来,传统阅读的回归,在于传统书店不断创新,找到了在数字化背景下人们阅读的兴趣点,即体验式的阅读需求,这是网上书店、在线阅读所不能提供的。因此,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此外,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全民阅读如何厚植土壤?

“全民阅读关键在于培育民众对阅读的兴趣。”第五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认为,诸如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更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摘编自《触屏时代,我们该怎样阅读?——全民阅读新观察》)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移动设备正越来越普及化。

B. 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达到了160亿元,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达到了7.2亿人。

C. 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上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

D. 我国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居高不下,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呈逐渐拉开距离之势。

B. 逛街或吃饭时,随时拿出手机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坐地铁会看网络小说或电影,这都说明了手机已完全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C. 无论是在咖啡厅青年作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还是美食书店里人们边享受美食边领略阅读之美,这都是实体书店为了吸引顾客的创新之举。

D. 亚马逊、当当、阿里等电商也纷纷扩展线下渠道,是得益于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促使更多人走进书店。

E. 孙慧阳认为,邀请外国专家参与的交流活动、优秀图书作者见面会等具有优质内容价值的阅读活动才能提升公众对阅读的理解和兴趣。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期,如何才能使传统阅读得以回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 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 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也是世界欢迎一个崛起的大国的最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现代化起源于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它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生产力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类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但“福兮祸之所伏”。自文艺复兴以来,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导致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虽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仇恨的种子。文艺复兴推动建立了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现代世界体系,但这个体系无疑延续了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延续到今天,就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秩序、世界极大的发展差距。尤其是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全球性生态危机相继出现。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很多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世界体系的剧烈动荡。二战后,这个世界体系的中心区域重新整合:从西欧到美国,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同时,这个世界体系之外,崛起了一股强大的与之对抗的力量——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但这两个体系的冷战因苏联解体而告终。其结局说明,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资本运行的劳动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的。只要这个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仍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超越它的世界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后冷战时代的冲突也显示,这种动荡与冲突并未因冷战的结束而消失。以伊斯兰复兴运动为背景的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成为对抗西方世界和“现代性”的“文明冲突”。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相生相克,又相克相生。

文艺复兴极大地解放了人,但人又付出了极大代价:人被神化、异化。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呼唤一场新的文明复兴。它要继续解放人类,但也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它要继续促进发展,但要实现各国的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它要保障人类的安全,但也应该实现可持续的安全与发展。这一次新的文明复兴,要落实到建设“命运共同体”上。

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肩负着推进这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种“斯为美”的文文化,这种推陈出新的文化,这种促进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正是今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内部发展好后应寻求和促使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利益诉求”。

B. 大大解放生产力的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各种生态性、社会性的灾难都是人类自身活动的失范造成的。

C. 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是建立在资本运行的劳动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的,其运行机制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导的。

D. 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两千年来培育了一种独特思维方法,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种思维方法有利于避免人类走上自杀之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数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后,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靠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奴役他人、肆意掠夺,虽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荣,但也埋下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仇恨的种子。

B.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的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获取和对市场的不断扩张。

C. 近代以来,世界上形成不同形式的对抗力量,使世界剧烈动荡,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内在矛盾有关系。

D. 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伊斯兰激进主义运动、霸权主义,实际上都是反抗文艺复兴推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世界体系的表现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以“和”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使其有能力肩负推进这场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

B. 在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下建立的现代世界体系实质上是传统的帝国式殖民体系的延续,如果要打破这个体系,前提是否定文艺复兴运动。

C. 文艺复兴运动与新的文明复兴都追求人的解放,但不同的是,前者神化、异化了人,后者则要把过度膨胀的人改变成和谐的人。

D.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为中国谋,更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日,张诚去某单位办事,进门便见墙上贴着司空见惯的“请勿随地吐痰”警示语。往里走,看见地面上有多处新的痰迹。就想到自己家中陈设整齐,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一个贴着“请勿随地吐痰”警示语的地方,却屡见痰迹;一个根本没有任何警示语的地方,却干净整洁。对此,他不由地陷入深思……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图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根据以上图表所反映的情况,你对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有何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