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戍卒叫,函谷举          (举:拔,攻占)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决定)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迅速)

D. 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都、全)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祖死是       齐人勿附

B. 破灭道也       暴秦欲无厌

C. 不赂者赂者丧   秦攻取之外

D. 赂秦力亏       其势弱于秦,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燕赵两国“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但后来燕国“以荆卿为计”,赵国诛杀李牧,才导致了灭亡。

B. 第二段假设论证,指出六国如能封谋臣、礼奇才、并力西向,则可能不至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动”。

C. 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北宋形势与六国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 “呜呼”“悲夫”等叹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感慨的语气与说服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时势的深切忧虑。

4.翻译下列句子。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C 2.B 3.A 4.(1)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2)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 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C项,“速”:招致。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意义和用法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于”,前一个做介词,“在”;后一个作介词,“对”。B项,“之”,两个都作助词,“的”。C项,“以”,前一个做介词,“因为”,后一个作介词,“凭借”。D项,“而”,前一个作连词,“因而”;后一个连词,表转折,“但是”。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A项,作者认为,燕国企图以刺杀秦王而自保,策略失误。赵国的为国者不辨忠奸,自毁“长城”,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 4.试题分析:题干是“翻译下列句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1)的关键点:“再”:“两次”;“却”:“使……却,击溃”;“洎”:“等到”;“终”:“坚持到最后”。第(2)的关键点:“苟”:“如果”;“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下”:“追随”;“故事”:“旧事,先例”。 参考译文: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胡母班,字季友,泰山人也。曾至泰山之侧,忽于树间逢一绛衣驺(穿红衣服的骑士),呼班云:“泰山府君(招收魂魄的神)召。”班惊楞,逡巡未答。复有一驺出呼之,遂随行。数十步,驺请班暂瞑,少顷,便见宫室,威仪甚严。班乃入阁拜谒,主为设食,语班曰:“欲见君,无他,欲附书与女婿耳。”班问:“女郎何在?”曰:“女为河伯妇。”班曰:“辄当奉书,不知缘何得达?”答曰:“今适河中流,便扣舟呼青衣,当自有取书者。”班乃辞出。昔驺复令闭目,有顷,忽如故道。

遂西行,如神言而呼青衣。须臾,果有一女仆出,取书而没。少顷复出。云:“河伯欲暂见君。”婢亦请瞑目。遂拜谒河伯。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临去,谓班曰:“感君远为致书,无物相奉。”于是命左右:“取吾青丝履来!”以贻班。班出,瞑然,忽得还舟。

遂于长安经年而还。至泰山侧,不敢潜过。遂扣树,自称姓名:“从长安还,欲启消息。”须臾,昔驺出,引班如向法而进。因致书焉。府君请曰:“当别再报。”班语讫,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此辈数百人。班进拜流涕,问:“大人何因及此?”父云:“吾死不幸,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困苦不可处。知汝今为明府所识,可为吾陈之。乞免此役。便欲得社公(土地神)耳。”班乃依教,叩头陈乞。府君曰:“生死异路,不可相近,身无所惜。”班苦请,方许之。于是辞出,还家。

岁余,儿死亡略尽。班惶惧,复诣泰山,扣树求见。昔驺遂迎之而见。班乃自说:“昔辞旷拙,及还家,儿死亡至尽。今恐祸故未已,辄来启白,幸蒙哀救。” 府君拊掌大笑曰:“昔语君:‘死生异路,不可相近’故也。”即敕外召班父。须臾至,庭中问之:“昔求还里社,当为门户作福,而孙息死亡至尽,何也?”答云:“久别乡里,自欣得还,又遇酒食充足,实念诸孙,召之。”于是代之。父涕泣而出。班遂还。后有儿皆无恙。

(选自干宝《搜神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伯乃大设酒食,词旨殷勤。      殷勤:热情

B. 昔驺出,班如向法而进          引:拉

C. 厕,忽见其父着械徒            如:到、往

D. 吾死不幸,遣三年              见:被

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属于胡母班神奇经历的一组是(       )

①遂拜谒河伯              ②于长安经年而还              ③如厕,忽见其父着械徒作

④见遣三年,今已二年矣    ⑤岁余,儿死亡略尽            ⑥于是代之

A. ①③⑤

B. ①②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母班一开始帮助泰山府君,虽然有惧怕的因素,但主要在于他愿意帮忙。

B. 胡母班苦苦请求,泰山府君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此时他就已经知道了胡母班儿子要死去的结局。

C. 胡母班和泰山府君三次见面都很惧怕,原因都一样。

D. 答应父亲的要求,并且儿子死去后,胡母班并没有责备父亲,显现了他敬重父亲的品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 因坐法华西亭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水盛的样子

B. 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

C.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容易判断

D. 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对事物的形象与性质加以描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