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门,门

谭谈

送走了不知第几批客人,谢宏志制教授再次背起行装,准备出门。

他刚则走到门边,还没有伸手去开门,门就被人敲响了。

门开了。门口,毕恭毕敬地站立着一个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他仰头看看副教授,谦恭地笑了笑,很礼貌地问道:

“这是谢主任家吗?”

“对,对。”

中年人悬着的心落下来了。自己这两天在报批户口的报表堆里翻出的救命菩萨,终于找到了。看来,儿子这回升大学,有门了

总不能就这样对着客人站在门口说话吧,副教授不得不再次放下背起又放下、放下又背起的行装,谦和地道:

“请屋里坐。”

“您就是……”

“我老谢。”

“您就是谢大救授,谢大主任啊!我真是有幸,有幸啊!”

“你……”

“我是公安局户籍科的。”

客人的目光,在屋里扫视着,似乎在寻找什么。副教授想,客人该看到自己刚放下的行装,客人该早就发现自己正有事要出门。心里着急,嘴上却又道:

“有事情,请说,没关系的!””

“您夫人呢?”客问。

“上班去了。”主答。

“您母亲呢?”

来客这话一出口,副教授不由得奇异地看了对方一眼,一时没有作答。

客人在沙发上坐下了。接着,很谨慎地又颇激昂地抨击起当今的时弊来。

“唉,现今这‘公文旅行’,这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害死人啰!你看,您三年前为老母亲申报户口的报告,左转右转,直到最近才到我手里。我看了报告,完全符合条件嘛,早就该解决嘛!像您这样有贡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尤其应该……”

“请喝茶。”制教授给客人递过来一杯热腾腾的香片茶。

“谢谢。”客人欠起身,双手接茶,“谢主任,是这样,办户口,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我特意来,是想见见您母亲,看她身体如何,看是不是符合…….当然啰,这些框框条条,也是由人去掌握的!”

“她不在……”

“回老家去了?”

副教授举目望着窗外,一时无话。

“那没关系,就算我已经看到了她老人家就是。”

“你……还有事吗?”

“你们系,可是全国有名的啰!最近又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红旗单位,你不知道,高考的许多考生,都希望进你们这样的名牌系深造啊!比如我那儿子,想要进你们系都快想疯了!”

“他成绩如何?总分多少?”副教授顺口问道。

“五百一十九。”

“不错呀。”

“上是上了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可你们学校要求更高呀!我不知道……”

“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考区?考卷号码是多少?”

这时,副教授由刚才的心不在焉,变得神情专注了。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认真地把儿子的姓名、考卷号码、所在考区,一一报告了副教授。副教授则扭开钢笔,打开笔记本详细地把这些记下了。

“还有事吗?”写罢,副教授看了看表,忍不住再次询问对方。

“没、没了。过几天,我就把老人家的事办、办好。”客人恭维得有点口吃了。“很抱歉。那就请……我不能再待下去了,要去赶九点四十八分的火车。”

“好,我这就走,这就走。主任,你准备去哪呀?”

“招生。”

“您亲自出马?那、那太好了。”

副教授又焦急地看看手腕上的表,担心误了车。他顾不得客人了,匆匆背起行装,大步跨出门去。这位不知给他带来烦恼还是欢乐的客人,被他远远甩到了后面。客人则面有欣慰之色,一直微笑着目送副教授远去的背影。

一个星期以后,这位穿民警制服的中年人,又出现在刚刚招生回来的副教授的门口。自己的儿子终于被这所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录取了。这自然是担任系主任的谢副教授起了作用。他很感激,特意登门将他在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后亲笔批的,这位副教授三年前为其母亲申报的户口送来。这一次,副教授刚一开门,还未说声“请进”客人便一边往屋里走,一边兴奋地道:

“谢主任,这一次,真是太感谢您了。这是老人家的户口。”

副教授跟在客人后面进了屋。这时突然站住,摆了摆手:

“谢谢了!我母亲去年就去世了。”

“……”

副教授迈着沉重疲惫的步子,不觉返身从屋里走到门口。

(选自《人民文学》198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事欲擒故纵,逐层蓄势,反复写副教授急于出门的情态与民警的恭维、纠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中画线部分,主要描写了民警的心理,悬着的心落下来了”“救命菩萨等词语刻画出他心慌着急等心理。

C. 谢副教授待人谦和有礼,爱惜人才,坚守原则;作者用较多笔墨塑造这一形象,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

D. 小说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尾出人意料,与前文构成突转,耐人寻味。

2.小说结尾写谢宏志副教授的母亲已经去世,前文中有伏笔,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3.小说以门,门,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主题两个角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D 2.C 3.(1)从情节看,以“门,门,门”为题,使故事集中紧凑。通观全文.故事情节主要是发生在谢副教授急着出门和穿民警制服的年轻人登门的瞬间,叙述了民警登门请托与答谢等情节;(2)从主题看,以“门,门,门”为题,一语双关,提示了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存在的“走后门”的歪风邪气的批判。 【解析】 1.C项中“意在揭示甘当伯乐为国选材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不准确。从全文情节看,这篇小说意在针砭当时社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父亲,我吧,”她要求道。“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他说的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欧也妮在父亲死后是如何对待拿依和查理的?她用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做了哪些公益善事?对她的这些做法,周围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述。

(2)《老人与海》中写了小男孩马洛林,与塑造老人形象有何关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满义)中布被曹操击后投奔刘备,屯扎小沛;刘备出兵抵御袁术时夺了徐州,把小沛还给刘备。不久吕布又攻小沛,刘备兵败,投年曹操。

B. 《白光)题中的白光,既指白银之光,又象征着陈土成毕生道追求的升官发财的欲望:白光的虚无性、虚妄性,注定了陈土成人生归宿的悲剧性。

C. 《边城》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端午节时人们到河边,上吊脚楼看年轻小伙儿,姑娘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对“傩神”的崇拜,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D.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茶馆)裕泰茶馆伙计李三的这句台词,反映了他对掌柜的不满,也道出了普通民众在时局动荡中内心的真实感受。

E. 在成立“海棠诗社”时,众人根据住处都起了个别号,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薛宝钗别号“蘅芜君”;贾宝玉别号“绛洞花主”“恰红公子”;情春别号“枕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选自杨慎《升庵诗话》,有删改)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诗话”指___________。写出古代两部诗话名《______》《_____》。(除《升庵诗话》)

3.根据文意推断,“省题诗”指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有关“河流”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别人都往高处走,而你却往低处去。

河流的幸福在于它可以自由自在地流淌。

(二)源远才可流长。

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三)静水流深。

宽广的河流平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 “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节)

1.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目的是什么。

2.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