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茶馆》结尾,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茶馆》结尾,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追寻参加了游击队的康大力,说明他对国民党政权的绝望,他本人的觉醒,同时也预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广大民众都必然要走的一条生存之路----革命斗争的道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著导读能力。题干为“《茶馆》结尾,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解答本题时,首先要要弄清楚王利发是在什么情况下让儿媳妇孙女去西山的,西山有什么,而王利发让儿媳妇孙女去西山干什么,根据这些分析作者这么安排的意图。抗战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此时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越贴越多,越写越大。此时第一幕出场的几个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有了子孙;老特务、老地痞、老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下一代,比起父辈来更加无耻。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小刘麻子介绍来茶馆当女招待的小丁宝走进来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走;庞四奶奶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名厨去蒸窝头;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小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说明他对国民党政权的绝望,他本人的觉醒,同时也预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广大民众都必然要走的一条生存之路----革命斗争的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B. 《家》中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性格特征是专制,冷酷,毫无人情味。

C.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岀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 《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既担负复仇的使命,又承受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折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出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请写出书名。

3.根据文本概括欧阳修创作五代史的背景。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

1.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3.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