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20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林...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20日下午,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走进阳江文化大讲堂,他一身布衣,娓娓而谈,为现场数百名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文学我的梦”的精彩讲座。

B. 御膳房海鲜大酒楼的李师傅号称本市海鲜第一名厨,但我却不敢恭维。同学聚会上,我吃了他做的大葱酱鲍鱼,又酸又涩,简直味同嚼蜡

C. 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D. 过去,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花灯,招揽顾客。

E. 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会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航母梦的追梦人却甘之如饴,他们执着的追求凝结着奋发进取、刚毅有为的精神。

 

B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A项中“娓娓而谈”指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中“味同嚼蜡”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项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情感色彩不当;D项中“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用在此处合乎语境;E项中“甘之如饴”指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用在此处合乎语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兰亭集序》中作者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句话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很相近,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太和山记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不二庵,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过白云、仙龟诸岩,共二十余里,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涧即竹笆桥下流,两崖蓊葱蔽日,清流延回,桥跨其上,不知流之所云。仰视碧落,宛若瓮口。度桥,直上攒天岭。五里,抵五龙宫,规制与紫霄南岩相伯仲。殿后登山里许,转入坞中,得自然庵。已还至殿右,折下坞中,二里,得凌虚岩。岩倚重峦,临绝壑,面对桃源洞诸山,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互映如图画,为希夷[注]习静处。前有传经台,孤瞰壑中,可与飞升作匹。还过殿左,登榔梅台,即下山至草店。

华山四面皆石壁,故峰麓无乔枝异干;直至峰顶,则松柏多合三人围者;松悉五鬣,实大如莲,间有未堕者,采食之,鲜香殊绝。太和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山谷川原,候同气异。余出嵩、少,始见麦畦青;至陕州,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入潼关,则驿路既平,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及转入泓峪,而层冰积雪,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也。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遂自草店,越二十四日,浴佛后一日抵家。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希夷:唐末隐士陈抟,号希夷先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太子岩不二庵          历:经过

B. 级直下涧底,则青羊桥也 循:沿着,顺着

C. 犹满涧谷,真春风所不也 度:涉及,达到

D. 以太和榔梅为老母寿        寿:寿辰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B. 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C. 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D. 过坞底岔/复见杏花/出龙驹寨桃雨柳烟/所在都有忽忆/日已清明/不胜景物/悴忧伤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一路线迂回绕路不方便,被轿夫们否定了。

B. 徐霞客经过白云岩、仙龟岩之后,沿着石阶一直走到涧底,见到了青羊桥。山涧两岸山崖上草木繁盛,树荫蔽日,长长的清流弯弯曲曲,一座桥横跨其上。

C. 太和山四周群山环抱,百里以内茂盛的林木丛密分布,大树遮天蔽日,高耸入云。这与华山不同,华山四周都是石壁,山脚没有什么高大奇特的树木。

D. 太和山上奇景迭出,有诸多奇异的岩石,还有竹笆桥、榔梅花、青羊桥、攒天岭、五龙宫、自然庵、凌虚岩、传经台、榔梅台、五针松等景物。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2)至近山数十里内,则异杉老柏合三人抱者,连络山坞,盖国禁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可复制的魏晋风度

张宏杰

①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除却清淡一面。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②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阮修则“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饮”。阮籍“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③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出这样大逆不道之言:“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还是频召,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④从这些言说、举动和故事中,我们能分明感受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如果说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那么魏晋就像贵族时代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个性和才情能得以充分展示,因此极富创造力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与春秋战国时代高度相似。这个时代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如同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

⑤与皇权的不稳定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世家大族的稳定性。许多世家大族势力急剧膨胀,甚至发展到“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类似领主状态,许多士族富厚过于王侯。东晋士族庄园遍布江左,他们“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金玉满堂,妓妾溢房。园林拟上林,馆第僭太极”。正如柳诒微所说:“魏晋以降,易君如举棋,帝国朝代之号如传舍然……当时士大夫以地方绅士,操朝廷用人之权。于是朝代虽更,而社会之势力仍固定而不为动摇,岂惟可以激扬清浊,仰亦所以抵抗君权也。”因此世家大族对皇权形成强大的牵制,以至于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

⑥在这种情况下,铁桶一般的大一统政治秩序被打破了,许多旧门士人凭借门第资本,不再对权力俯首帖耳:“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世族们)犹昂然以门第自负。”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甚至对门第不如他久远的皇帝抱一种隐隐的睥睨之态。面对政治权威,他们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许多人甚至不屑于为皇帝服务。

(选自《杂文月刊》)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许多魏晋人士多才多艺又落拓不羁,其纵酒放达、纵情越礼达到了惊世骇俗的地步,如刘伶、阮修等。

B. “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从中可以看出阮籍的纵性任情。

C. 魏晋人士崇尚清淡,见面必玄谈,文人名士的智慧之花在言谈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这让后人羡慕不已。

D. 阮籍与王安丰追求个性自由发展,注重自我,注重感情,狂简旷达,纵性任情,追求享乐,这些行为让后人内心向往却不敢仿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羲之多次受到朝廷的征召,但他都没有去赴任。由此说明,在魏晋时代,王羲之的社会价值相当低。

B. 魏晋士人多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合作,视仕途为污秽之地。为此,嵇康与山涛绝交,阮籍曾经一醉六十余日。

C. 魏晋士人颇有春秋战国遗风,从他们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士人的傲视天地和独立不羁。

D. 相对于汉朝和唐朝,魏晋时代的士人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魏晋时代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春秋战国时代非常相似,战争连绵,动乱不断,皇帝更换频繁,皇权极不稳定。

B. 从魏晋时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世家大族的势力很大,甚至能够牵制皇权。

C. 在魏晋时代,世家大族的势力比较强大,许多士族富过王侯。只有经过朝代的更替,世家大族的势力才会动摇。

D. 在魏晋时代,一些门第高贵的士人,面对政治权威,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们甚至瞧不起门第远不如他久远的皇帝。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不求闻达于诸侯

C. 徘徊于斗牛之间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