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 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 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D. 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B. 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C.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D. 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或许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 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 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 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有可能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1.B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有两处错误,即“偷换概念”和“强加因果”;“李白”不同于“李白思想”,这里属于偷换概念;“因此”这里显然强加因果,原文是“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而这里属于曲解文意,事实上李白思想并没有使纵横、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得到有机糅合;体,指根基;用,指借鉴。B项 “范围扩大”(或偷换概念),原文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儒家亚圣”不等于“儒家”,明显扩大了范围或偷换了概念。C项强加因果,“导致”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论证分析能力。B项,犯了“或然变必然”错误,原文语意是“恐怕”,是推测之意,而这里变得肯定与必然。原文: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3.试题分析:C项,犯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及“绝对片面”的错误,“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原文: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这不是作者的认为,而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再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落花

[唐]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业期间。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心情郁闷。

1.颔联是从哪两个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请做简要分析。

2.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查看答案

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题为银河吹笙的小诗,中间两联的后一句残缺,请根据律诗的特点,选出恰当的一项,填在横线处。(  )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             

月榭故香因雨发,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A.别树羁雌昨夜惊          风帘残烛隔霜清

B.风帘残烛隔霜清          别树羁雌昨夜惊

C.残烛风帘隔霜清          别树羁雌昨夜惊

D.昨夜别树羁雌惊          风帘残烛隔霜清

 

查看答案

阅读《锦瑟》,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不知原因,没有来由。

B. 望帝春心托杜鹃 春心:指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C. 庄生晓梦迷蝴蝶 晓梦:早晨将醒来前做的梦。

D.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可待:岂带待,反问之词。

2.下面是对《锦瑟》首句“锦瑟无端五十弦”的理解,有误的是

A. 运用了比兴手法,由锦瑟生发了对自己人生的回忆。

B. “五十弦”喻往事繁多,其中也隐含已逝的年华很多。

C. 由于诗人慨叹自己已年逾半百,才会有下文的忆旧的心理。

D. 无端的锦瑟弦更长,音更优美绵长,有绕梁三日之神妙。

3.下面是对诗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 “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4.下列各句中对《锦瑟》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大意是,一晃我年已半百,回忆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

B. 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 颈联诗人回想往事禁不住眼泪如珠地流下,往事如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

D.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篇首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5.首联的“华年”有何含义?它与诗的主题是何关系?

6.“沧海月明珠有泪”共有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7.尾联向来为人称道,试析其妙处所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州,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1.诗中塑造了主人公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试比较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