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鹿原上寻找陈忠实

“世间已无陈忠实,天地白鹿魂永存。”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代表作《白鹿原》的名字,也是确有其实的地名。1942年,陈忠实就出生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文化寻根”的热潮。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垫头物。陈忠实最担心的就是他写不出一部作品来当“枕头”。那些年,陈忠实一直待在白鹿原上的老家。妻子在西安照顾一家老小,他一人在村里,吃饭只能靠从城里背馍。西安陈忠实文学馆的工作人员权伦告诉《环球人物》记者:“陈忠实这一生,年少时是为读书,把馍馍从乡下往城里背;中年时,为写作,又把馍馍从城里往乡下背。”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他的整个心理状态已进入“我的父辈、爷爷辈、老爷爷辈生活过的这座古原的沉重的历史烟云之中了”。写作的那四年,陈忠实身在老家的白鹿原,心在笔下的白鹿原,穿行于清末、革命、抗日、内战的不同时期。故事写到1949年,书中的白鹿原解放了,陈忠实自己也解放了。

《白鹿原》快写完时,妻子来给他送蒸馍和擀好的面条,送妻子出小院时,他告诉妻子这些面和馍吃完,就写完了。妻子突然停住脚问:“要是发不了咋办?”他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去养鸡。”

手稿交给出版社的同时,陈忠实也复印了一份送给陕西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10多天都没消息,陈忠实内心忐忑地进城。李星正买菜回来,见了陈忠实啥也不说,就说到屋里谈,陈忠实被吓着了,从一楼到五楼,一进书房,李星猛然回身,像吼秦腔般说道:“咋叫咱把事弄成了!”当时李星还有三个预言: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这三个预言一一应验。

在《陈忠实传》作者、白鹿书院副院长邢小利看来,《白鹿原》自问世以来能历经二十四年不衰,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里千百年来最深厚积淀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邢小利说。

1996年,陈忠实在清明时写了一首故乡诗:“忆昔悄然归故园,无意出世图清闲。骊山北眺熄烽火,古原南倚灼血幡。魂系绿野跃白鹿,身浸滋水濯汗斑。从来浮尘难化铁,十年无言还无言。”当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住在省城,但很快厌倦了城市里的喧嚣和龌龊,复归田园,乐于为乡党写对联、当执事先生。他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 

白鹿书院是陈忠实晚年的一个心愿。2002年,他和几位学者讨论问题时,有人提议可以在白鹿原上创建一个书院。2005年,白鹿书院成立,创办当天陈忠实说:“白鹿最终回到了白鹿原上。”

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既不是传统秦腔戏,也不同于现代摇滚,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白鹿原上的陈忠实,就是那一笔老腔。

(摘自《环球人物》2016年第13期,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陈忠实刚开始时担心自己写不出一部能当“枕头”的作品,但最终凭着文人所特有的气性和个人才华完成了可以垫头作枕的《白鹿原》。

B. 陈忠实少年读书时,从乡下背馍吃,而中年写《白鹿原》时,吃饭又是靠从城里背馍,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

C. 文艺评论家李星有关《白鹿原》的一系列言行以及三个预言的应验,从侧面衬托出该书的非凡价值和陈忠 多出类拔萃的才华。

D. 在白鹿原上成功创建白鹿书院,了却了陈忠实晚年的心愿,他当天的讲话反映出—个文人对白鹿原的挚爱之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兴起了“文化寻根”热潮,这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和探究,他决定也写一部寻根的著作。

B. 白鹿原不仅是―本书的名字,也是陈忠实的故乡,而《白鹿原》一书记载了从清末到I949 年白鹿原地区沉重历史烟云。

C. 《白鹿原》快写完时,来送饭的妻子问写完的书稿发不了怎么办,陈忠实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D. 文中引用陈忠实的诗句,从正面展现了陈忠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突出其“来自乡野,魂也在乡野”的恋乡情结。

E. 就像八百里秦川上古朴悲壮、粗犷豪放的老腔,陈忠实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作品。

3.陈忠实的《白鹿原》能成功问世且获得大奖,除了其文学才华与时代机遇外,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B 2.AC 3.①远离喧嚣,潜心写作。陈忠实离开城市,远离喧嚣,一个人待在村里,不畏煎熬,刻苦专 心,致力于创作。②准备充分。从文史资料到奇闻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 丰富,数年构思写稿。③题材独特,风格厚重。《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浓缩了深沉的民 族历史,展现历史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可见陈忠实家庭困难,经济拮据”于文无据。写《白鹿原》时,陈忠实吃饭靠从城里背馍主要是体现他写作时的专注与刻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触发陈忠实思索和探究的,主要是关中地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以及近代的兴衰起落。C从陈忠实的话“我就去养鸡”并不能看出陈忠实对自己作品的自信。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本题的答案文中没有直接的描述,需要考生根据文本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去提取概括,可根据本文主要描写了陈忠实是如何写成《白鹿原》的,以及《白鹿原》问世后有什么样的价值和影响,从而得出,一是陈忠实远离喧嚣 潜心写作。陈忠实离开城市,一个人待在村里,不畏煎熬,刻苦专心,致力于创作。二是“关中处于陕西的中心,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近代的兴衰起落,触发了陈忠实的思索与探究。他在西安周边的几个县查阅县志、文史资料,与乡人聊天,查访民间奇闻野史。”准备充分。从文史资料到奇文野史,陈忠实广泛搜集,长期积累,素材丰富,数年构思写稿。三是“缘于故事里的“仁”“义”二字。千古文人侠客梦。“他所描写的这个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就有‘仁义村’之称。那些仁义古风是陈忠实这类耕读之家走出来的人的理想,也是这方水土千百年来积淀最深厚的美德。这才是《白鹿原》的灵魂。”题材独特,风格厚重。《白鹿原》聚焦关中平原,浓缩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展现历史变化,具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宋以来,接地气的词、小说、戏曲的兴盛,促成了中国文化的下移,由此导致官方意识形态传播的因时而变。在承袭固有的诗文传播之外,如何使词、小说、戏曲担负起像诗文一样宣传正能量的职责,不仅要突破“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更要面对的是文化下移带来的意识形态有效传播途径的探索。

戏曲与意识形态的传播虽有深刻的关联,但官府因其“不登大雅之堂”而疏于管理。随着戏曲从业人员的壮大,题材内容思想的拓边扩界,“优孟衣冠”式的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演出,这导致“违规越礼”之事时时有之。如《墙头马上》,剧中李千金与裴少俊在后花园违规越礼,颇为大胆。此类传播有违儒家教化,这一现象逐渐引起官府的警觉,于是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也多了起来。“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等条文在《元史刑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明承元风,逐渐强化。《御制大明律》云:“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言“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自由之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戏曲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是易知易晓。丘濬在《伍伦全备记》开场白中直言,经书所载三纲五常,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近世以来做成南北戏文,人人观看,皆能通晓,尤易感动人心,使人手舞足蹈不自觉。在感发人心这点上,丘濬不但看到了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的一致性,而且体悟到“性情”传播的个体差异性。

戏曲传播的另一个特性是剧场的群体接受。戏曲批评界崇尚场上之曲,鄙弃案头之书,这种批评旨趣反映了舞台性之于戏曲的重要,而对舞台性的衡量离不开台下受众的接受。丘濬著作中曾记录群体受众的面部表情:“座中观者不下数百人,往往有感动者,有奋发者,有追悔者,有恻然叹息者,有泫然流涕者。”相较于诗文的个体阅读接受,戏曲之剧场的群体接受,更显示出戏曲传播的宽度及其演员、观众互动的特殊性。

(选自《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官方重视戏曲传播举措的一项是(  )

A. 元明时期拟定了针对戏曲的法律条文,以法律形式对戏曲进行禁限和倡导。

B. 创作者怀着“只看子孝与妻贤”的创作动机,改编戏曲内容以宣扬教化。

C. 明朝统治者盛推能宣扬儒家伦常、实现传播教化的经典戏曲,如《琵琶记》。

D. 明朝朱权认为杂剧是“太平之胜事”,支持《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

2.下列对官方重视戏曲传播原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戏曲虽然地位不如诗文尊贵,但与意识形态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关联,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途径之一。

B. 戏曲从宫廷娱乐逐渐转为勾栏瓦肆的平民演出,文化下移也迫使官方重视意识形态传播途径的改变。

C. 戏曲传播易知易晓,且受众广泛,传播面大,可以成为有效而广泛地传播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D. 戏曲不登大雅之堂,且妄撰词曲,在演出中常有违规越礼之事,未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传播的功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诗文为贵,词曲为卑”的陈旧文体观念,但在感发人心上,卑体戏曲与尊体诗歌具有一致性。

B. 诗文是个体的阅读接受,戏曲是剧场的群体接受,因此戏曲比诗文更能打动受众,更具有传播的广泛性。

C. 清初流传的《桃花扇》与《长生殿》,将一己之情与国运相融合,不但具有教化功能,而且接续了史家意识。

D. 《御制大明律》中的“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体现了官府借戏曲传播意识形态的意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鲛绡上的泪痕,纪念着往日的相恋;墙壁上的斑驳,记录着渐行渐远的时光;墓碑后歪扭的字迹,寻觅、呼唤着母爱……

痕迹是事物存在过的证明。有的还很清晰,甚至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有的却日渐模糊,直至消失不见。

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感悟?请以“痕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他们认为,① ________,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把自己毁灭掉。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② ________,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甚至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因此  ③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B.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与《敕勒歌》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著作是《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D.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一一《家》《春》《秋》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参加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是由十六名集训队员中挑选出的优秀选手组成的,是一支新老结合、充满希望的队伍。

B. 历代改革的督行者大都是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广泛社会认可度、丰富的治政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意志于一体的“政治强人”。

C. 针对春运期间长途行车路况复杂、驾驶员容易疲劳及拼车人相互不熟悉等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大家出行注意安全。

D. 土耳其政府军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的进攻早有准备,从上月底就开始向土伊边界一带集结部队,并部署了大量重型武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