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颇为犹豫;但在佳卫的坚持下,我只好勉强同意。

B. 喝酒、点篝火、背诵诗歌的情节在小说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生活和人生可以产生诗歌的深意。

C. 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小说内容主要是背诵诗,而诗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D. 文末的“补记”在小说主体之外补充叙述,解答了主体部分的悬疑,使佳卫的性格完整丰满。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3.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佳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1.D 2.①佳卫在业已复员的情况下依然参加了一场灭火战斗,而且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精神非常感人。飞蛾只是本能地趋光扑火,死去没有价值;②而佳卫是自觉自愿且“多此一举”地去救火,直至牺牲,意义重大,就好比浴火凤凰,涅槃重生,精神永存。③此句表达了作者对佳卫这个为国为民无畏献身的英雄的深情赞美。 3.佳卫在工作、生活、交往中都是可亲可敬之人,英勇牺牲,感人至深,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中坚力量和正能量。①作为消防中队长,佳卫忠于职守,勇于牺牲。忙于工作,总是没有时间去郊外旅行;职业性地恨火;复员了,仍然习惯性地投入救火战斗,以至英勇牺牲。②生活中的佳卫,热爱诗歌,富有浪漫情怀。复员后去了郊外土门岭,与好友一起吃农家饭,喝酒,点篝火,背诵外国名诗,激动得热泪盈眶。③与人交往中,佳卫纯净朴质,淡泊。在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丝毫不为所动;结交同样朴质的农民诗人老李;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醉心于美。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文章的内容,CD项考核结构,其中A项“勉强同意”与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不符。B项“产生”不对,是“需要”。C机械联系,牵强附会。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赏析。赏析语句主要从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抓住关键词“不是飞蛾”“是凤凰”“涅槃”等分析,佳卫是自觉自愿且“多此一举”地去救火,直至牺牲,意义重大,就好比浴火凤凰,涅槃重生,精神永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儒家《易传·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西汉司马迁认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诸子百家立论不同,但也有彼此相通的方面。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学说“相反而相成”。由此可见,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这从《吕氏春秋》一书可以看出端倪。该书亦称《吕览》,为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以儒家和道家学说为主,兼论名、法、墨、农、阴阳各家。此书肯定了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实行仁政,也赞成道家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观点,体现了儒、道的会通。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被封为淮南王,与门客编撰《淮南子》一书。其中,既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也有儒家、墨家以天下为己任、劳作不息的论述。

从战国末期到秦汉及魏晋时期,其间贯串着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由此产生了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以《周易》《道德经》《庄子》为基础,称为“三玄”。它既讲自然变化,也谈社会人事变迁;既鄙视世俗,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态度,又主张保持“名教”(身份等级的象征)传统和对自身既得利益的重视,用以论证“名教”与自然的一致性,体现了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会通。

中国思想文化的再次会通,起于唐代“三教并立”,至两宋,由南宋理学完成。唐代,中国佛学吸取了儒学和道家老子学说的某些方面,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解释佛性,并出现了专讲孝道的佛经,如《父母恩重经》。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为内涵、以家族组织为形式编写禅律《百丈清规》,使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这样佛教才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居庙堂之上讲修齐治平、道德教化,处江湖之远则“栖心释梵,浪迹老庄”。时至两宋时期,儒学吸取了佛学哲学的某些论证方法,使自身的哲学思辨特别是在本体论上有了新的理论创造。

“会通”,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否则儒学就会枯竭凋零。他在诗里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和其他理学家将“三教”会通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称为“新儒学”。 

与朱熹理学有别,南宋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理”,只要“发明本心”,即可“穷理尽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心学传统,论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反映了人们要求独立思考的理性要求。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

(节选自张岂之《中华文化具有会通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诸子百家虽立论、学说不同,但都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都具有会通精神。

B. 《吕氏春秋》不仅会通儒、道两家的思想,还论及了名、法、墨、农、阴阳各家的学说和主张。

C. 从《淮南子》有关道家、儒家、墨家思想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汉代在思想学术上也具有会通精神。

D.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基础,其产生的条件之一就是儒家与道家学说从战国末期到魏晋时期的长期会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唐代,中国佛学也吸取了儒学思想,令佛教中的若干宗派世俗化,使当时的佛教有了立足的文化基础。

B. 唐代思想家推崇儒学,同时研究佛学,也会通道家的学说和思想;两宋儒学会通佛学,在理论创新上颇有成就。

C. 南宋朱熹所代表的“新儒学”在以儒学为主的思想体系中会通了“三教”,为儒学寻找“活水源头”。

D. 黄宗羲认为思想学术应该是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的“公器”“公识”,因而学术思想上的会通尤为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战国末期到南宋末年,中国思想文化至少经历两次大的会通,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B. 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会通的历史,其中儒、释、道“三教”的会通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

C. 思想文化史上的会通,既体现在学说和思想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一些研究和论证方法的彼此借鉴和吸收。

D. 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不仅有助于构建新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流派,还可以丰富传统的思想学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富兰克林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空无的袋子是难以直立起来的。”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題。

经常伏案工作的人,一定会得颈椎病。颈椎病往往不单是颈椎问題,还可能是身体整体出了一些状况,只是表现出颈推病症而已。所以,要颈椎健康,就一定不要伏案工作。只有颈椎健康了,才能活得更轻松,更健康。

(1)经常伏案工作的人并非一定会得颈椎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传统书店陷入困境的当下,新型实体书店出现了。它们改变了传统书店肃静的气氛和单一的卖书功能,变成了_________在这里,人们能淘到各种文创产品,还可以随时来杯咖啡。然而,这类书店虽暂时提高了经济效益,__________,改变了书店的本质,同样难以为继。书店经营者需要明白,___________,书店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您托我联系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

B. 李华与张红闹别扭,摒弃前嫌时,李华说:“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C. 毕业之后,我们全班同学一直对恩师十分垂念,只是由于工作忙碌,无暇登门拜访。

D. 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