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槐 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槐 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面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醋瓶、酱油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撒上青蒜,往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

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西南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她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节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

1.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赏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养蜂人和他的妻子,准确生动。如“排”字表现“家”的日用品整齐丰富和生活的寡淡乏味。

B.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这既是写蜜蜂,也是写养蜂人,借物写人,抒情藏于字间,自然巧妙。

C. 这篇散文善用描写,语言朴素准确,完全依靠叙事使读者在这平凡的故事、平常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感动。

D. “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是女人选择养蜂人的理由,“有那么简单?”可以读出作者对这种轻率行为是颇有微词的。

2.文章的结尾写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读来并不仅仅只是写花落这件事,还在暗示着一些什么,请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根据文意,概括分析文中“妻子”的性格特点。

 

1.B 2.①与开头照应,暗示了季节的转换。②槐花象征着女子的善良与纯洁,暗示在崇尚功利的社会中,这样性格的女子越来越少了。 3.①洒脱而不失浪漫。②体贴。③善良④不爱慕虚荣,喜欢淡泊宁静的生活。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表现“生活的寡淡乏味”欠精准。除了表明“日用品整齐丰富”,还能表明她爱整洁的好习惯。C项,并不是完全依靠叙事,有叙有议,比如“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就是议论。D项,“颇有微词”是误读。其实表达的是作者的惊讶。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回答结尾“玉渊潭的槐花落了”的作用,考查学生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结尾的形式特点及表达效果,结尾与环境的关系,和前文情节之间的关系,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内容。从情节的角度分析:结尾“玉渊潭的槐花落了”和开头“玉渊潭洋槐花盛开” 照应,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槐花象征着养蜂人老婆的善良与纯洁。从表现主旨的角度,暗示在崇尚功利的社会中,这样性格的女子越来越少了。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概括分析文中“妻子”的性格特点,考查概括散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散文的内容。散文分析概括人物的方法同小说一样,既要抓住正面描写,比如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描写等直接描写人物形象的内容,还有侧面描写,包括正衬、反衬等。另外还有关注文中是否有直接评价人物形象特点的词语。“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表明她洒脱而不失浪漫。“她对丈夫也很体贴”,表明她体贴。“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表明她善良。综合全文内容还可以概括出她不爱慕虚荣,喜欢淡泊宁静生活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多家媒体关注到一个现象:在教育系统各种减负举动之后,很多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争先恐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些急功近利的培训机构迅速在全国做大。家长们仍旧焦虑感十足,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全家总动员,不断卷入这种饥渴游戏当中,明知孩子不快乐,却又被绑缚在战车上动弹不得。。

这实在是令人尴尬的一幕。前些年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规定:不得搞题海战术,不得节假日补课,不得分快慢班,不得多布置作业……这些规定,在校园系统内还可以“封堵”一些行为,给学生们营造一些减负空间,但在校园外,这种“加压”游戏以市场化的方式风靡,显然更加难以应对。于是一些家长与学生不得喘息地跌入新的“圈套”当中。如果归结为家长们的选择,显然过于简单。校外变本加厉迅速聚合成一个“学生负担新疙瘩”,根源还在于教育的大逻辑依然没有理顺。

所谓减负、均衡,只是做了局部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具体来说,教育均衡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尽管目前的中高考虽有改观,增加了一些素质选拔的内容,但唯分数论未从根本上改变,家长们还是得让孩子削尖了脑袋争高分,去博取更好一点的教育资源。中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整个社会的资源调度就会朝向哪里。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许多地方体育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总分,于是乎,以前备受冷落的体育课成了学校领导关心的对象,体育活动如火如荼,不仅严抓体育课上课质量,初三一年还要牺牲早读等时间让孩子们进行体育练习。可惜等孩子们一上高中,体育课又“门前冷落鞍马稀”了——无他,高考不考。

按理说,这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加上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教育面临着一次难得的机遇,可以从容一些,舒展一些,更多地考虑素质教育,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但如果不能将招录制度的改革做足做透,不能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工作咬定不放松,如果任由已然形成的教育不均衡局面继续释放马太效应,学生就很难从这个大时代里获得益处。在现实土壤与利益格局中,摆正各方的角色,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却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续不不断地推进。

(选自《人民日报》《解开“校内减负校外加”的新考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减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新增了课业负担,是因为教育部门推行了各种减负”措施。

B. 学校“减负”后,学生的压力转向校外,这与家长选择无关,根源在于教育的大逻辑没有理顺。

C. “减负”工作任重道远,它不仅需要从学校内部加以整改,更需要加强培训机构的整顿力度。

D. 教育“减负”“均衡”,虽然做了一些局部工作,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没有改变中国教育的整体框架格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些培训机构能够迅速在全国做大,原因之一是家长为博取优质资源,让学生竞相参加培训班。

B. 前些年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规定,封堵了校内给学生加压的行为,但校外“加压”却难以应对。

C. 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D. 部分地方初中体育课备受重视,而高中体育课遭受冷落的原因,主要是中高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负”是一个浸长而复杂的过程,只有多角度、多层面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B.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学龄人口的减少,给“减负”工作带来一次从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

C. 目前教育部门在扭转教育资源不均衡局面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招录制度改革,是“减负”的有效途径。

D. 如果能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角度,去思考对策,全面改革,则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榜样是条捷径。———塞内加

②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孙权

③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小鸡。————毛泽东

④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列别捷夫

⑤花好蝴蝶自飞来。———朝鲜谚语

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锋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从中选择两三句,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微信群的一条信息,存在逻辑问题,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大家要留心了,属狗,属虎,属猪的必须转啊!今日早晨已经证实了。你身边有没有属狗,属虎,属猪的人,如果有就为他而转吧!只要转了,属狗、虎、猪的人将会在2018年一切顺利,心想事成。很准!为家人,为朋友,为自己,看见就转。只要转三个群,必定会有好运降临!我转啦!

①今日早晨已经证实了什么没讲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每当严寒降临,_____,使航道阻塞。为了便于船舶出入港口,往往要用破冰船进行破冰。破冰船为什么能破冰呢?破冰船同其他船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它的船体结构特别坚实,船壳钢板比一般船舶厚得多;船宽体胖上身小,便于在冰层中开出较宽的航道;船身短,____,操纵性好;重量大,吃水深,可以破碎较厚的冰层。破冰船遇到冰层,就用翘起的船头压上冰面,____。破冰船就这样慢慢地不断前进,在冰上开出一条水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听闻令尊抱恙,郦人近日俗务缠身,未能登门探望,敬请谅解。

B. 我对你格外垂青,是因为你身居卑位,却能屡吐高论,说来实属不易。

C. 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高水平专家的鼎力支持,南仁东等专家忝列其间。

D. 您是当代有名的作家,我已经拜读了您的大作,并对其中几处斗胆进行了斧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