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桂花进入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源远流长...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桂花进入人们的生活可谓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屈原的《九歌》中也有写桂花的诗句。

②为确保选举过程风清气正,大会明确提出,要严肃组织纪律和选举纪律,加大对拉票贿选等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

③王教授应邀为这本书作跋,他巧妙构思,精心提炼,对全书做了准确概括,这篇跋成为本书开宗明义之作。

④“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亮相纽约,使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感受太极文化的汪洋浩博

⑤主管部门广开言路,广大群众献计献策,终于使“百姓文化超市”在全省铺开,真正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⑥晋商重信守诺,一言九鼎,经营范围包罗万象,钱庄票号汇通天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商业文化。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D 【解析】试题分析:①源远流长: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符合语境。②风清气正:就是要求我们讲道德,重操守,严纪律,不谋私,顾大局,淡名利,讲友爱,重团结,多奉献。符合语境。③开宗明义: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不能作定语。④汪洋浩博: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不能修饰“太极文化”。⑤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面的人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符合语境。⑥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很有作用。误用为“重信守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序交替与时光飞逝,蕴含自然理趣。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从“变”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郭明甫作西斋于颍尾[注],请予赋诗二首(其一)

黄庭坚

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

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

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下水如天!

【注】黄庭坚的朋友郭明甫在颍尾建西斋,隐居读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起笔不写西斋之景,先说自己家境清贫,不得已做官为业,有抑扬转折之妙。

B. “意凛然”三字感情色彩浓郁,既含有对友人的敬重之情,又寓有反躬自问之意。

C. 结句写自己最终与友人载酒泛舟于女郎台下,表达了和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心情。

D. 从“闻说”到“想见”再到“安得”,诗意连贯,并列呈现,体现了构思的严谨细密。

E. 写这首诗时,诗人并末到过西斋,所以全诗以想象为主,虚实结合,自然浑成。

2.本诗的第二联意蕴丰富,广受后世称道,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

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日:“臣藉先臣之,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B.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C.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D.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指荫庇,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B. 正月,阴历的第一个月,“正”原读去声,后为避赢政的名讳而读作阴平。

C. 经筵是为太子特设的讲论经史的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担任。

D. 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尽职尽责,为国兴利除弊。他奏请让有妻室的僧道还俗以减轻国家负担,核实官俸以防止冒领,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治理黄河。

B. 太平守正不阿,不屈从于权势。御史弹劾奸佞之人佛家闾,因宰相包庇而无果,太平因此称病回家,两次拒绝朝廷任命,直到佛家闯被弹劾罢官才肯就职。

C. 太平很有学识,修史功不可没。辽、金、宋三部史书久未修成,他力赞其事,担任总裁官,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后又受命监修国史,独自完成了后妃、功臣传。

D. 太平才能出众,深受同僚倚重。朵而只任左丞相时,向皇帝请求与太平共事;皇上想任命伯撒里为丞相时,伯撒里也称非与太平共事不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

(2)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达3.33亿,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90亿元。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达3.52亿,占全国网民的半数。业内学者普遍判断,这一数量还将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

我国网络文学从发轫至今20年,经历了初期与传统文学的“蜜月期”之后,已进入海量生产与利润丰厚的产业化时期,同时也伴随着泥沙俱下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不少业内人

士呼吁网络文学应承担更多的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网络文学:呼唤有担当的时代精品》)材料二:

材料三:

被戏称为“野蛮生长”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此繁盛的境况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据中南大学研究团队普查所知,欧美。日韩、南亚诸国的网络文学都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云蒸霞蔚的繁盛局面。

细究其因,中国网络文学的良好走势首先得力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日渐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学发展的政策举措,使草根崛起、“赤脚奔跑”的网络文学上升为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方面以政策导向给予网络文学更多的扶持和奖掖;另一方面开展“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加强网络文学内容和作品版权管理,规范网络文学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让正能量引领网络创作,使网络文学以其广泛的文学渗透力、娱乐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翼。

如果说山野草根的自由写作、技术丛林的传播机制和商业模式的经济杠杆,是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三大利器,那么,商业模式的市场化运作则是激励创作、拉动传播、创新经营的最大推手,也是中国网络文学海量增长的经济支撑,而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其他国家未能做到的。网络文学在我国的兴起,是网络文化资本市场催生的必然结果。尽管还存在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情况,但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带动、繁荣了大众娱乐文化市场,不能不说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领先世界的一大动因。

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也是大众文学,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实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它的健康繁荣体现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种时代现象级的“集群式”文学现象,彰显的创新活力和文化创造力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一大表征。

(摘编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世界第一》)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状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中国网络文学从发轫至今,用户数量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发展势态良好,受到世界瞩目。

B.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海量生产与利润丰厚的产业化时期,市场规模可观。

C. 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学,使之承担更多的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使命与担当,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D. 中国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娱乐化、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 材料二显示,2015年用户看网文的频次较高,近四成用户几乎每天都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

B. 材料二对比2015年男女用户平均每天看网文的时长,大部分用户每天用时在1小时以内,男性看网文的时间更长。

C. 平民百姓的自由写作、信息的快速传播,带来了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也是侵权盗版猖獗的根本原因。

D. 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的大众文学,它在我国兴起并蓬勃发展,与网络文化资本市场运作密切相关。

E. 中国网络文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翼。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网络文学领先世界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

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

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

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 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