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
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日:“臣藉先臣之荫,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B.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C.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D. 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指荫庇,即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的入仕权利。
B. 正月,阴历的第一个月,“正”原读去声,后为避赢政的名讳而读作阴平。
C. 经筵是为太子特设的讲论经史的讲席,讲官由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担任。
D. 古代帝王传位给内定的继承人称“内禅”,后多指帝王身在而传位于子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平尽职尽责,为国兴利除弊。他奏请让有妻室的僧道还俗以减轻国家负担,核实官俸以防止冒领,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治理黄河。
B. 太平守正不阿,不屈从于权势。御史弹劾奸佞之人佛家闾,因宰相包庇而无果,太平因此称病回家,两次拒绝朝廷任命,直到佛家闯被弹劾罢官才肯就职。
C. 太平很有学识,修史功不可没。辽、金、宋三部史书久未修成,他力赞其事,担任总裁官,完成了史书的修撰;后又受命监修国史,独自完成了后妃、功臣传。
D. 太平才能出众,深受同僚倚重。朵而只任左丞相时,向皇帝请求与太平共事;皇上想任命伯撒里为丞相时,伯撒里也称非与太平共事不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
(2)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2016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达3.33亿,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90亿元。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达3.52亿,占全国网民的半数。业内学者普遍判断,这一数量还将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
我国网络文学从发轫至今20年,经历了初期与传统文学的“蜜月期”之后,已进入海量生产与利润丰厚的产业化时期,同时也伴随着泥沙俱下和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不少业内人
士呼吁网络文学应承担更多的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网络文学:呼唤有担当的时代精品》)材料二:

材料三:
被戏称为“野蛮生长”的中国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人类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如此繁盛的境况在中国史无前例,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据中南大学研究团队普查所知,欧美。日韩、南亚诸国的网络文学都没有出现像中国这样云蒸霞蔚的繁盛局面。
细究其因,中国网络文学的良好走势首先得力于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日渐形成了有利于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政府有关部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文学发展的政策举措,使草根崛起、“赤脚奔跑”的网络文学上升为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方面以政策导向给予网络文学更多的扶持和奖掖;另一方面开展“净网”‘剑网”等专项行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加强网络文学内容和作品版权管理,规范网络文学市场秩序,优化网络环境,让正能量引领网络创作,使网络文学以其广泛的文学渗透力、娱乐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翼。
如果说山野草根的自由写作、技术丛林的传播机制和商业模式的经济杠杆,是网络文学爆发式增长的三大利器,那么,商业模式的市场化运作则是激励创作、拉动传播、创新经营的最大推手,也是中国网络文学海量增长的经济支撑,而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其他国家未能做到的。网络文学在我国的兴起,是网络文化资本市场催生的必然结果。尽管还存在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情况,但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激活、带动、繁荣了大众娱乐文化市场,不能不说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够领先世界的一大动因。
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文学,也是大众文学,它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实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它的健康繁荣体现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这种时代现象级的“集群式”文学现象,彰显的创新活力和文化创造力正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一大表征。
(摘编自《中国网络文学为何能世界第一》)
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状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中国网络文学从发轫至今,用户数量以每年上千万的速度递增,发展势态良好,受到世界瞩目。
B. 中国网络文学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海量生产与利润丰厚的产业化时期,市场规模可观。
C. 让正能量引领网络文学,使之承担更多的时代和现实社会的使命与担当,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
D. 中国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过度娱乐化、网络盗版侵权、唯利是图、忽视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 材料二显示,2015年用户看网文的频次较高,近四成用户几乎每天都看,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
B. 材料二对比2015年男女用户平均每天看网文的时长,大部分用户每天用时在1小时以内,男性看网文的时间更长。
C. 平民百姓的自由写作、信息的快速传播,带来了网络文学的爆发式增长,也是侵权盗版猖獗的根本原因。
D. 网络文学是一种原创的大众文学,它在我国兴起并蓬勃发展,与网络文化资本市场运作密切相关。
E. 中国网络文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一翼。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我国网络文学领先世界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遍地白花
刘庆邦
收秋之后,村里来了一个女画家。
村民觉得奇怪,这会儿场光地净的,要红没红,要绿没绿,要金黄没金黄,有什么可画的呢。可女画家每天这儿转转,那儿瞅瞅,画了张家古旧的门楼子,画了李家废弃的碾盘,画了石榴树、柴草垛、鸡窝……村民看着平常的东西,经她一看,就成了好看的东西,经她用笔一点,就成了一幅画。凡是被她画过的人家,神情都有些骄傲,还没被她画过的,都希望她能到家里画一回。
小扣子也热切盼望女画家到他家作画。自从女画家到来,小扣子就天天跟着。女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在小扣子的注视下完成的。
这天早上,小扣子一爬起来,就和他的黄狗去找女画家。
女画家住在村东头,那家闺女刚出嫁,正好空着一间房,女画家就租住在那里。住了几天,房东就把女画家当闺女看了,不让她交房租。
太阳还没出来,村街上弥漫着浓浓的烟火味。有人家烧麦秸,有人家烧豆叶,有人家烧甜瓜秧,每样柴火散发一种香,就形成了醇厚绵长的人间烟火味。村里人原来并不觉得烟火味香,而女画家一进村就闻出来了,她说,哎呀,真香!大家用鼻子吸了吸,是香。
这会儿,女画家正在给房东家的祖父画像。她身后站了不少人,他们静静地肃立着,连出气都尽量放轻。女画家目光只在老人和画之间牵来牵去。她下笔很果断,也很有力量,能听见画笔在画纸上划动的声音。老人在墙根儿蹲着晒太阳,脸上的皱纹很多,连耳朵的高处都爬满了,这些皱纹像大地上的河流和沟壑,弯弯曲曲。小扣子一看画像,心就震了一下,以为自己的祖父复活了,正慈爱地看着他。他眼睛有些发湿,差点对着画像喊出一声爷爷。有了这张画像,人们对老人也多了几分羡慕,说他满脸的褶子变成了满脸的画意。
女画家又给房东家的儿媳画了一朵硕大的红莲花,光彩烁烁,仿佛是开在一潭清水上。
花样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村就开遍了红莲花。
女画家开始到野地里作画了,小扣子和黄狗在后面跟着。女画家画的是一片茅草,茅草的叶和茎都枯黄了,只有穗子是银白的,许多穗子连起来,就有了气势,一片白茫茫,让人怀疑走进了月光一样的梦境。在小扣子眼里,这画有声音,是旷野里长风吹在茅草穗子上发出的呼呼声;有气味,是土地的气味、茅草穗子的气味;有温度,温度很低,让人感到萧萧的凉意。黄狗突然跑到茅草丛里,女画家把它也画进去了,画上的黄狗在张着耳朵听风。小扣子心里欢喜,女画家总算画了他家一样东西。
晚上,母亲用手巾包着新鲜的鸡蛋,带着小扣子,给女画家送去。女画家说,画了人家的门,画了人家的狗,不给人家钱,还白吃人家的鸡蛋,这样的便宜事上哪儿找去!她的话
把院子里的人都逗笑了。
月光正好,大家说着闲话。女画家问这里种不种荞麦,又说小时候在农村住过一段时
间,见过荞麦开花。花又多又密,白得成了阵势,成了海洋,看一眼就把人震住了。在此以前,她喜欢看一朵两朵的花,老是被那些孤独的花感动。看到荞麦花,她才打开了眼界,那潮水般涌来的看不见花朵的花朵,更让人激动不已和震撼。如今,那样的荞麦花很难看到了。
院子里的人一时都没有说话,只有如霜的月光静静洒落。小扣子把女画家的话都记住了。
来年,在小扣子的要求下,母亲在一块地里种上了荞麦。
荞麦发芽了,荞麦长叶了,荞麦抽茎了,荞麦结花骨朵了……荞麦终于开花了!荞麦花
开遍地白,跟女画家的回忆一样,恍如仙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以收秋后色彩单调的农村为背景,写女画家的取材作画和村民的反应,显示出她与村民不一样的审美取向。
B. 小说文笔细腻,富有韵味,如写村街上弥漫的烟火味,写老人脸上的皱纹,写画上黄狗的神态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C. 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而注重场景描绘,意在引领人们去发现乡村之美,唤醒人们心中沉睡却不能忘却的乡村诗意。
D. 小说写村民对女画家的热情友好,不仅突出了乡情的淳厚质朴,还着意引导读者了解乡村生活状况,关注农民的感情世界。
2.“小扣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荞麦花开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墙的修筑是渐进的过程。许多城市城墙的修筑和不断加固,最直接的意义是使城市少遭或免遭战火的破坏,保存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江南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五代时,钱缪驻扎杭州后,修筑城墙七十里,建城门十座,使杭州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杭州“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城墙的修筑能确定城市的范围。江南城市城墙的修筑,使城市范围得以固定,同时一些城市数次修筑城墙,也促使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积的大小,能说明城市容纳的人口数量,城市街道、桥梁、河道的布局状况,及其相应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在没有修筑城墙之前,城市的发展是无序和杂乱的,城市是不固定的,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子城而向外散状弥漫式地发展。一旦修筑了城墙,城市范围就确定下来,城市就会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序地发展。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管理者能根据城市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地规划城市内的街道、坊里建设。修筑城墙时,根据地形特点,江南城市往往在四面修筑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外接重的交通线路,内与城内的街道相通,城内外的交通紧密连接在一起。江南城市都会建一至数条路面较为宽阔、方向是正南北或正东西的主干道通向主要城门。与主干道相连的是深入坊里的小街小巷,方向也都是正南北或正东西。可以说,城墙的修筑对城区内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城墙修筑后,城市的物质形态会更加完善,城市内部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城墙的修筑保证了城市的安全,使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江南城市的城墙使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清晰起来,城市比农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大大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相应地使城市工商服务行业迅猛兴起,城墙内人们的财富快速聚积,从而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市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江南各大城市迅猛发展。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商业经营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唐代江南城市实行市制,许多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城墙修筑使城区面积有所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因而迫使市场的规模也要扩大,以保证城市生活用品的供应。于是,在主要街道或者城门内外以及居民聚居区,新的小规模的经商场所越来越多,渐渐演变成一片片的商业街巷,成为城市中新出现的繁华的商业区域。
总之,城墙修筑是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墙修筑的不断完善,既是
江南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推动了江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剑光、邹国慰《城墙修筑与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隋唐五代时期,江南许多城市都修筑并不断加固了城墙。
B. 城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形状和大小,一些城市多次修筑城墙,使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C. 未修筑城墙前,城市范围不固定,一些城市依靠子城向外漫延,城市内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D. 城市的街道、交通线路都与城门直接相通,这对城区建设和城市内人们的生存状态影响很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为城墙修筑与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这是文章展开论证的基本前提。
B. 文章第一段引用钱鏐修筑城墙的例子,意在论证城墙修筑对城市的安全防护和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
C. 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墙修筑可以确定城市范围,进而促进城市有序地发展。
D. 文章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从城区范围、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了城墙修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如果没有修筑加固城墙,那么,城市就可能遭到战火的破坏,失去好的发展基础。
B.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地规划城市的街道、坊里建设,从而使城市的物质形态更加完善。
C. 城墙使城乡界限清晰,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人口大量涌人,这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D. 城墙修筑后,城区面积扩大,人口密度增大,经商场所增多,这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进步。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于是他走过去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俗话:“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工作凑合着干就行了。”
根据两则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聆听草原的脉动
艾平
我开车穿过骏马嘶鸣的草场,绕过墨蓝色的呼伦湖,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新巴尔虎右旗原生态草原。天地浑然,苍穹无边。金黄的牧草在淡淡的霜雪中脉动,有一个好消息和阳光一起来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牧民的心里踏实了,正在热火朝天地出栏牛羊,修理棚圈,贮备饲草,将种羊放入羊群,孕育明年的丰收……过几天,还要杀一些羊,储备冻肉,为了安稳地度过冬天,他们手里有做不完的活计。
牧人阿爸将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手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像一个秘而不宣的母体,草芽、幼虫、水、蓓蕾……无限的季节,都在里面生长。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听到了一种清晰而浑然的声音——万类自由,百草窸窣。莫名的动物在啼叫,在啮噬,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
今天,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已经将茫茫草原向世界开放,亘古的秘境变成通途,现代科技覆盖草原,汽车自驾游、直升机拍摄、电商平台、云计算都飞快地来了,草原迅速地变了新颜。一个从未走出草原的年轻牧马人,靠着手机导航,用小汽车把阿爸阿妈带到椰风弥漫的海南岛。那两个一辈子都穿着马靴、穿着蒙古袍的人,卸掉十几斤重的外衣,站在大海里,互相看着白皙的躯体和古铜色的双手,忍俊不禁……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这样教导不愿放牧的儿孙:“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而现在,草原人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食物也变得丰富多彩,什么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一顿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
看吧,深思熟虑的牧民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自发成立牧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合作组织,回归大游牧生产,并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他们将一只本地羊加工成十几种美食,通过闪动的鼠标卖成俏货,已经显现品牌效应。一个以生态环保做依托的私家旅游牧场,虽然远在人迹罕至的草原深处,但开出的订单已经安排到两年之后。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接待游客的条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学会一句蒙语,游玩回来要出示自己带回的垃圾——要是游客捡拾了草原上的陈旧垃圾,就会得到食宿方面的优惠。新一代的草原青年,也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团队,每当那达慕和祭拜宝格达乌拉山活动之后,就去把草原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还举办各种倡导敬畏自然的文艺活动,并将草原文化主题摄影展带到很多大城市。
而在千万个牧民家庭里,有千万个母亲和父亲在告诉他们的孩子——是地让你们站起来的,是马让你跑起来的,即使离开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叮嘱带在身上,不然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青年牧民乌日图如今已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他给我讲述了他母亲保护天鹅湖的事情:“我家的牧场上有个清澈的小湖。自从承包了这片草场,母亲就把蒙古包扎在了湖畔。春天一到,天鹅像一朵朵白云徐徐而落,母亲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接回远嫁的女儿。一天,母亲看见湖边一只孤独的天鹅,一个劲儿对着芦苇丛鸣叫,原来是在召唤着另一只拖着断翅的同伴。母亲赶紧在天鹅跟前撒下许多黄瓜籽。黄瓜籽是草原的接骨偏方,吃了黄瓜籽,那受伤的天鹅很快好起来。后来,这一对天鹅在芦苇荡里孵出一窝小天鹅,共三只,浅灰色的,就像三团蓬松的羊毛,漂浮在湖面上。从此以后,母亲每天骑马绕着湖转来转去。她的天鹅安然无恙,她的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的芦苇郁郁葱葱,牧草葳蕤,周边的牧户都喜欢赶着畜群到这里饮水,草原上渐渐地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阿妈的天鹅湖是天下最吉祥的地方。”
说不清新右旗有多少这样的湖泊,在养育着一碧千里的草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阿妈阿爸,守护了千秋万代的绿色。几乎每一个人都跟我这样说——没有草原母亲的庇护,哪有牧民的幸福?我想,草原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着物竞天择、生命不息的大境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出无限的科学性。我们不能忘记,草原对于地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肌体,只有草原大野芳菲,亘古犹新,人类才能于万类之中永续苍生。
我走进一座座蒙古包、一个个现代化的游牧房车,与牧民促膝谈心,听他们讲身边的故事。那一个个崭新的故事和一个个朝气蓬勃、鲜活生动的人物,让我知道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了。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2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那套马杆下的草丛里,小小空间里竟有春夏秋冬四季,这与呼伦贝尔草原纬度高有关。
B. “端的十分奢侈”,作者用“端的”这个古代口语,郑重中含有幽默,写出了草原各种城市食物应有尽有而吃手把肉却要专门到饭店的生活新趣味。
C. 由于牧民烧牛粪等生活习俗,那个私家旅游牧场就利用游客多的便利,奖励游客捡拾陈旧垃圾,可见草原人头脑灵活。
D. 作者以新巴尔虎右旗原生态草原的变化为线索,讴歌了草原人的新生活与新的精神风貌。
E. 作者在讲述中善于穿插小故事、小例子来丰富读者见闻,既有力地佐证了自己的认识,又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这句话什么意思?
3.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4.除牧草的脉动,作者还聆听到了哪些草原人的脉动?请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