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于是他走过去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俗话:“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工作凑合着干就行了。”
根据两则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聆听草原的脉动
艾平
我开车穿过骏马嘶鸣的草场,绕过墨蓝色的呼伦湖,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深处的新巴尔虎右旗原生态草原。天地浑然,苍穹无边。金黄的牧草在淡淡的霜雪中脉动,有一个好消息和阳光一起来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牧民的心里踏实了,正在热火朝天地出栏牛羊,修理棚圈,贮备饲草,将种羊放入羊群,孕育明年的丰收……过几天,还要杀一些羊,储备冻肉,为了安稳地度过冬天,他们手里有做不完的活计。
牧人阿爸将手里的套马杆平放在草原上。牧草挺拔茂密,如无数手臂,托举着那根沉甸甸的柳木套马杆。我好奇地把手伸向套马杆下面的草丛,发现那个半尺多高的小空间像一个秘而不宣的母体,草芽、幼虫、水、蓓蕾……无限的季节,都在里面生长。我把耳朵俯在套马杆上,听到了一种清晰而浑然的声音——万类自由,百草窸窣。莫名的动物在啼叫,在啮噬,马群像石头从山上纷纷滚落,云朵推动大地的草浪……
今天,汽车轮子和微信直播,已经将茫茫草原向世界开放,亘古的秘境变成通途,现代科技覆盖草原,汽车自驾游、直升机拍摄、电商平台、云计算都飞快地来了,草原迅速地变了新颜。一个从未走出草原的年轻牧马人,靠着手机导航,用小汽车把阿爸阿妈带到椰风弥漫的海南岛。那两个一辈子都穿着马靴、穿着蒙古袍的人,卸掉十几斤重的外衣,站在大海里,互相看着白皙的躯体和古铜色的双手,忍俊不禁……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草原的老人常常这样教导不愿放牧的儿孙:“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而现在,草原人从业的方式已经五花八门,食物也变得丰富多彩,什么杀猪菜、肯德基、披萨、韩式烧烤、麻辣烫无所不有,吃一顿传统的手把肉,反倒要特意跑到饭店,端的十分奢侈。
看吧,深思熟虑的牧民剪断铁丝网,将数家草场连成一体,自发成立牧业生产和草原旅游的合作组织,回归大游牧生产,并引入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他们将一只本地羊加工成十几种美食,通过闪动的鼠标卖成俏货,已经显现品牌效应。一个以生态环保做依托的私家旅游牧场,虽然远在人迹罕至的草原深处,但开出的订单已经安排到两年之后。特别有意思的是,他们接待游客的条件是,游客到了草原,每天要学会一句蒙语,游玩回来要出示自己带回的垃圾——要是游客捡拾了草原上的陈旧垃圾,就会得到食宿方面的优惠。新一代的草原青年,也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团队,每当那达慕和祭拜宝格达乌拉山活动之后,就去把草原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还举办各种倡导敬畏自然的文艺活动,并将草原文化主题摄影展带到很多大城市。
而在千万个牧民家庭里,有千万个母亲和父亲在告诉他们的孩子——是地让你们站起来的,是马让你跑起来的,即使离开了草原,你也要把草原的叮嘱带在身上,不然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青年牧民乌日图如今已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他给我讲述了他母亲保护天鹅湖的事情:“我家的牧场上有个清澈的小湖。自从承包了这片草场,母亲就把蒙古包扎在了湖畔。春天一到,天鹅像一朵朵白云徐徐而落,母亲的眼睛亮晶晶的,像是接回远嫁的女儿。一天,母亲看见湖边一只孤独的天鹅,一个劲儿对着芦苇丛鸣叫,原来是在召唤着另一只拖着断翅的同伴。母亲赶紧在天鹅跟前撒下许多黄瓜籽。黄瓜籽是草原的接骨偏方,吃了黄瓜籽,那受伤的天鹅很快好起来。后来,这一对天鹅在芦苇荡里孵出一窝小天鹅,共三只,浅灰色的,就像三团蓬松的羊毛,漂浮在湖面上。从此以后,母亲每天骑马绕着湖转来转去。她的天鹅安然无恙,她的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的芦苇郁郁葱葱,牧草葳蕤,周边的牧户都喜欢赶着畜群到这里饮水,草原上渐渐地有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阿妈的天鹅湖是天下最吉祥的地方。”
说不清新右旗有多少这样的湖泊,在养育着一碧千里的草原;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阿妈阿爸,守护了千秋万代的绿色。几乎每一个人都跟我这样说——没有草原母亲的庇护,哪有牧民的幸福?我想,草原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着物竞天择、生命不息的大境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呈现出无限的科学性。我们不能忘记,草原对于地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肌体,只有草原大野芳菲,亘古犹新,人类才能于万类之中永续苍生。
我走进一座座蒙古包、一个个现代化的游牧房车,与牧民促膝谈心,听他们讲身边的故事。那一个个崭新的故事和一个个朝气蓬勃、鲜活生动的人物,让我知道草原人已经登高望远了。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2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那套马杆下的草丛里,小小空间里竟有春夏秋冬四季,这与呼伦贝尔草原纬度高有关。
B. “端的十分奢侈”,作者用“端的”这个古代口语,郑重中含有幽默,写出了草原各种城市食物应有尽有而吃手把肉却要专门到饭店的生活新趣味。
C. 由于牧民烧牛粪等生活习俗,那个私家旅游牧场就利用游客多的便利,奖励游客捡拾陈旧垃圾,可见草原人头脑灵活。
D. 作者以新巴尔虎右旗原生态草原的变化为线索,讴歌了草原人的新生活与新的精神风貌。
E. 作者在讲述中善于穿插小故事、小例子来丰富读者见闻,既有力地佐证了自己的认识,又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要知道你的午饭在羊身上,不在供销社的柜子里”,这句话什么意思?
3.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4.除牧草的脉动,作者还聆听到了哪些草原人的脉动?请探究。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5)《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1)作者描写了他在农村生活的哪些典型场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2)远离官场、移居农村后,作者有什么新的感悟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B. 险以远,则至者少 远:偏远的地方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信,信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古人之观于天地 当其欣于所遇
C. 然力足以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此余之所得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 “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C.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 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读《吕氏春秋·察传》故事,请结合《游褒禅山记》,借助王安石的一个观点,来阐述故事道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人人都“过目不忘”
记忆存储在大脑里。但人类的大脑非常脆弱,脑卒中、严重创伤、阿尔兹海默症等,都有可能造成人脑记忆力的丧失。按照通常的认知,记忆力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也正因如此,不少科学家都在研究帮助大脑“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例如,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西奥多·伯杰教授大胆提出设想:给大脑植入一种微型的“记忆芯片”帮助人们增强记忆力。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了30多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人脑中的海马体如何将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他们发现,记忆其实是一些神经在发出电子脉冲时产生的,为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大脑会将电信号以一种特殊的编码形式释放出去。只要能模拟出大脑释放的这种电信号,就可以帮助大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继而长时间留存于大脑。伯杰教授希望这种芯片正式面世后,能帮助罹患癫痫、阿尔兹海默症或大脑局部损伤的人改善记忆力。
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另一项试验,则是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唤起记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根川进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给老鼠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其“健忘”,接着采用一种名叫光遗传学的技术,用光刺激脑细胞,使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老鼠便恢复了记忆,对曾经做过的试验刺激表现出了反应。
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一些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帮助患者恢复记忆,还要让正常人拥有“超级记忆”。对此,有不少科学家表示,遗忘实际上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项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忘掉一些不常用的东西,给大脑腾出空间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据说一位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常常抱怨称,一个简单的日期就能激发他连续的记忆力,直到大脑精疲力竭。还有试验表明,人脑虽然重量只占体重的2%,其耗能却要占到全身的20%。如果人的记忆力大大增强,大脑势必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我们的身体也将“不堪重负”……
当然,现阶段的这些试验还远未达到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水平,目前也只能帮助患者记住人名地名等简单事实,以及一些非陈述性记忆(不依赖于认知,需要重复多次才能逐步形成的记忆,例如学习骑自行车、打字等),而无法控制和存储连贯的、多场景的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信枭雄文,有删节)
1.关于帮助大脑重启记忆的表述,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研究如何增强记忆力。
B. 模拟出大脑释放的一种特殊编码电信号,短期记忆就可转化为长期记忆。
C. 微型的“记忆芯片”面世后,就可以解决大脑局部损伤的人的长期记忆问题。
D. 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老鼠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
2.下列有关“超级记忆”一段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遗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大脑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
B. 一个简单的记忆就能激发起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的连续的记忆。
C. 人脑的重量虽然不大,但其耗能却惊人,要占全身体重的20%。
D. 人的记忆力增强了,大脑就一定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3.下列理解和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大脑脆弱,一旦脑卒中、严重创伤等,人脑的记忆能力就丧失了。
B. 记忆力消失了就很难再找回,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已找到“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C. 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已基本找到方法并很快可以使人过目不忘。
D. 当某天技术成熟,人人都成为“记忆大师”时,人们定会不存在记忆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