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2)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5)《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
(1)作者描写了他在农村生活的哪些典型场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2)远离官场、移居农村后,作者有什么新的感悟和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
B. 险以远,则至者少 远:偏远的地方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相信,信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 古人之观于天地 当其欣于所遇
C. 然力足以至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此余之所得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 “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C.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 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读《吕氏春秋·察传》故事,请结合《游褒禅山记》,借助王安石的一个观点,来阐述故事道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人人都“过目不忘”
记忆存储在大脑里。但人类的大脑非常脆弱,脑卒中、严重创伤、阿尔兹海默症等,都有可能造成人脑记忆力的丧失。按照通常的认知,记忆力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也正因如此,不少科学家都在研究帮助大脑“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例如,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西奥多·伯杰教授大胆提出设想:给大脑植入一种微型的“记忆芯片”帮助人们增强记忆力。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了30多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人脑中的海马体如何将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他们发现,记忆其实是一些神经在发出电子脉冲时产生的,为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大脑会将电信号以一种特殊的编码形式释放出去。只要能模拟出大脑释放的这种电信号,就可以帮助大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继而长时间留存于大脑。伯杰教授希望这种芯片正式面世后,能帮助罹患癫痫、阿尔兹海默症或大脑局部损伤的人改善记忆力。
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另一项试验,则是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唤起记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根川进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给老鼠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其“健忘”,接着采用一种名叫光遗传学的技术,用光刺激脑细胞,使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老鼠便恢复了记忆,对曾经做过的试验刺激表现出了反应。
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一些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帮助患者恢复记忆,还要让正常人拥有“超级记忆”。对此,有不少科学家表示,遗忘实际上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项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忘掉一些不常用的东西,给大脑腾出空间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据说一位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常常抱怨称,一个简单的日期就能激发他连续的记忆力,直到大脑精疲力竭。还有试验表明,人脑虽然重量只占体重的2%,其耗能却要占到全身的20%。如果人的记忆力大大增强,大脑势必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我们的身体也将“不堪重负”……
当然,现阶段的这些试验还远未达到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水平,目前也只能帮助患者记住人名地名等简单事实,以及一些非陈述性记忆(不依赖于认知,需要重复多次才能逐步形成的记忆,例如学习骑自行车、打字等),而无法控制和存储连贯的、多场景的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信枭雄文,有删节)
1.关于帮助大脑重启记忆的表述,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研究如何增强记忆力。
B. 模拟出大脑释放的一种特殊编码电信号,短期记忆就可转化为长期记忆。
C. 微型的“记忆芯片”面世后,就可以解决大脑局部损伤的人的长期记忆问题。
D. 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老鼠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
2.下列有关“超级记忆”一段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遗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大脑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
B. 一个简单的记忆就能激发起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的连续的记忆。
C. 人脑的重量虽然不大,但其耗能却惊人,要占全身体重的20%。
D. 人的记忆力增强了,大脑就一定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3.下列理解和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大脑脆弱,一旦脑卒中、严重创伤等,人脑的记忆能力就丧失了。
B. 记忆力消失了就很难再找回,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已找到“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C. 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已基本找到方法并很快可以使人过目不忘。
D. 当某天技术成熟,人人都成为“记忆大师”时,人们定会不存在记忆的烦恼。
下列对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煮酒论英雄”中曹刘对话充分反映了人物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
B. 赵云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摔阿斗的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写刘备写得“长厚似伪”。
C. 诸葛亮舌战群儒,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诸葛亮借来东风,最后曹操大败北还。
D. 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荆州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挥泪斩了马谡。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七月既望”中的“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
B.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刘向辑录等历程。
C.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D. 《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