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近,则游者众;险以,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尽,走到尽头

B. 险以,则至者少                    远:偏远的地方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景象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相信,信任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余与四人拥火                    夫夷近,则游者众

B. 古人之观天地                    当其欣所遇

C. 然力足以至                        用亡郑以陪邻

D. 此余所得也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3.下列对选文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B. “古人……无不在也”,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提供依据。

C.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D. 作者强调于险远处得“非常之观”要有五个条件: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读《吕氏春秋·察传》故事,请结合《游褒禅山记》,借助王安石的一个观点,来阐述故事道理。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1.D 2.B 3.D 4.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吗? 5.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王安石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帮助,动词。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项,前一个“以”表承接;后一个表并列。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对于。C项,前一个“焉”,代词,那里;后一个“焉”,疑问代词,何,什么。D项,前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动词,到。 3.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是三个,而不是“五个”。 4.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句中,志,主现努力;其,疑问代词,难道;之,已称代词,指自己,我。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5.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运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一个观点,来阐述《吕氏春秋•察传》 故事蕴含的道理。《吕氏春秋•察传》中说,子夏将“晋师已亥涉河”理解成了“晋师三豕涉河”,只因“三豕”和“已亥”字形相近。说明对于古书上的东西要仔细分析,不能盲从。这就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人人都“过目不忘”

记忆存储在大脑里。但人类的大脑非常脆弱,脑卒中、严重创伤、阿尔兹海默症等,都有可能造成人脑记忆力的丧失。按照通常的认知,记忆力一旦消失就很难再找回来。也正因如此,不少科学家都在研究帮助大脑“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例如,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西奥多·伯杰教授大胆提出设想:给大脑植入一种微型的“记忆芯片”帮助人们增强记忆力。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了30多年的时间,深入研究人脑中的海马体如何将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他们发现,记忆其实是一些神经在发出电子脉冲时产生的,为了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大脑会将电信号以一种特殊的编码形式释放出去。只要能模拟出大脑释放的这种电信号,就可以帮助大脑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继而长时间留存于大脑。伯杰教授希望这种芯片正式面世后,能帮助罹患癫痫、阿尔兹海默症或大脑局部损伤的人改善记忆力。

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的另一项试验,则是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唤起记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利根川进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给老鼠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其“健忘”,接着采用一种名叫光遗传学的技术,用光刺激脑细胞,使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老鼠便恢复了记忆,对曾经做过的试验刺激表现出了反应。

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一些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帮助患者恢复记忆,还要让正常人拥有“超级记忆”。对此,有不少科学家表示,遗忘实际上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项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忘掉一些不常用的东西,给大脑腾出空间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据说一位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常常抱怨称,一个简单的日期就能激发他连续的记忆力,直到大脑精疲力竭。还有试验表明,人脑虽然重量只占体重的2%,其耗能却要占到全身的20%。如果人的记忆力大大增强,大脑势必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我们的身体也将“不堪重负”……

当然,现阶段的这些试验还远未达到能让人“过目不忘”的水平,目前也只能帮助患者记住人名地名等简单事实,以及一些非陈述性记忆(不依赖于认知,需要重复多次才能逐步形成的记忆,例如学习骑自行车、打字等),而无法控制和存储连贯的、多场景的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7日,信枭雄文,有删节)

1.关于帮助大脑重启记忆的表述,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伯杰教授及其团队用光刺激大脑特定细胞来研究如何增强记忆力。

B. 模拟出大脑释放的一种特殊编码电信号,短期记忆就可转化为长期记忆。

C. 微型的“记忆芯片”面世后,就可以解决大脑局部损伤的人的长期记忆问题。

D. 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化合物,使老鼠大脑内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

2.下列有关“超级记忆”一段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遗忘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大脑来思考和记忆更重要的事情。

B. 一个简单的记忆就能激发起拥有超常记忆能力的人的连续的记忆。

C. 人脑的重量虽然不大,但其耗能却惊人,要占全身体重的20%。

D. 人的记忆力增强了,大脑就一定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3.下列理解和判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人类的大脑脆弱,一旦脑卒中、严重创伤等,人脑的记忆能力就丧失了。

B. 记忆力消失了就很难再找回,但科学家经过研究,已找到“重启”记忆力的方法。

C. 科学家经过反复试验,已基本找到方法并很快可以使人过目不忘。

D. 当某天技术成熟,人人都成为“记忆大师”时,人们定会不存在记忆的烦恼。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煮酒论英雄”中曹刘对话充分反映了人物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

B. 赵云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刘备摔阿斗的情节,可以看出作者写刘备写得“长厚似伪”。

C. 诸葛亮舌战群儒,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诸葛亮借来东风,最后曹操大败北还。

D. 由于马谡骄傲轻敌,不听王平的劝告,致使荆州失守。诸葛亮不得不使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为了执法严明,诸葛亮只得挥泪斩了马谡。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七月既望”中的“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

B.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刘向辑录等历程。

C.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D. 《巴黎圣母院》集中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爱斯梅拉达的美貌与卡西莫多的丑陋,她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她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明显对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国际上产生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相关学者呼吁人们都来关注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

B. 《时代》评价称,中国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C. “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倡议,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将围绕这一构想为布局展开。

D. 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摘下“有色眼镜”,开始客观审视中国、传播中国对全球文明进程作出的新贡献。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如何看待网络上被广泛转载的通过_______的例子来劝人少熬夜的言论?

②以“限塑令”为切口激活环保动力、治理能力,让绿色生活方式_______。

公寓里只有一个厨房,经常要与楼内其他人员合用,所以他放在冰箱里的食物经常_______。

A. 耸人听闻        蔚然成风    不翼而飞

B. 骇人听闻        蔚为大观    不胫而走

C. 耸人听闻        蔚然成风    不胫而走

D. 骇人听闻        蔚为大观    不翼而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