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

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今年高寿了?”“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 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平了。”“怎么又平了?”“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B. 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C. 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D. 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1.C 2.①恪尽职守,毫不懈怠。文中两次出现老人隔着池塘喊“喂,不要上去,危险”,这一行为表现了他的敬业精神,而文章末段更体现了这一点。②幽默达观,洒脱淡定。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而从平坟头的事件中足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③淳厚朴实,知足常乐。他的生活很简单,不贪图享乐,四元钱的补助,还干额外的活却从不抱怨,反而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生活环境中怡然自得。 3.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①从题材来看: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叙述了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在对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③从语言来看:本文语言质朴,通俗易懂,生活味浓,比如“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等对话表现了平常人的生活态度。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①从题材来看:选材典型,情节紧凑,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凸显人物性格。②从主题来看: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③从语言来看: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错误,“老人不愿买电视”不仅体现了老人的清贫、节约,更表现了老人的睿智和豁达;“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错误,老人“先占坟头后又平”行为表现了他的淡然和洒脱,而并非自私。该选项主要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项,“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错,“心理描写”无中生有。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D项,“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错,“讽刺”词义过重,曲解了原文意思,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本题考查小说的主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老人把粗茶淡饭的生活过的有滋有味,对于买不买电视的问题见解深刻,而且言语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如他给自己弄坟头,从这些内容可见他对死亡的洒脱豁达、从容淡定,以及幽默达观,洒脱淡定的性格特征;如无论白天晚上,他都很尽职尽责地看护钟楼,虽然钱很少,但是也不抱怨,这些体现出他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特点”主要包括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内容。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 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 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 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 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 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 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 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 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 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 对立提供了思路。

C. “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 意无穷的效果。

D. 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 “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 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 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 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 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 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 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 “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 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 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 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庆祝女儿的降生,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将99%股份(450亿美元)捐给慈善机构,他在给女儿的信中称这笔捐款是为了“与全球慈善家一道发展人类潜能,促进下一代所有孩子的平等权益,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爱你,更因为我们对于下一代的孩子们有着道义上的责任。” 对马克•扎克伯格的做法,有人点赞,认为马克•扎克伯格的做法超越了个人之爱,是大爱,是留给女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拍砖,认为马克•扎克伯格太苛刻,很不尽人情,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你对马克•扎克伯格以这种方式来庆祝女儿的降生有何联想与感悟?请你权衡、思考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查看答案

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面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请为它们分别设汁面外音一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下法。

示例: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在世上经营,都想寻找理想的合作伙伴。然而,①____,先哲就有“六不合作”的选择标准。所谓“六不合作”即不与私欲太重的人合作,不与没有使命感的人合作,不与没有人情味的人合作,不与负能量的人合作,不与没有人生原则的人合作,不与无感恩之心的人合作。②____,真正辨别起来就困难了,③____,才能达到识人识面又识心的效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十几年前写给旧友的信还压在箱底,可惜当时山水阻隔,无法送达,朋友至今也不能领会我的雅意,令人唏嘘惑叹。

B. 令嫒知书达理,聪明颖悟,好学上进,理在又秉承父志,走上了研究金文的道路,实在是令人羡慕,可喜可贺!

C. 笔者仅是谈一谈自己的浅知拙见,当然,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需要我解答的,我也会倾其所有,不吝赐教的。

D. 听说那位同学家庭困难,却积极乐现,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大家都表示愿意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鼎力相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