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三十几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②评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③一些古代文人,当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时,就会选择隐居,避开人群,开始在大自然中求田问舍,寻求心灵上的寄托。

④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

⑤老去,尤其是孤独地老去,实在是人生中最最残酷的事情。纵使富可敌国,奴仆环侍,也只能落得个孤苦伶灯、芳华凋零的结局,真可谓生荣死哀

⑥美国试图通过解决流动性危机来解决支付性危机无异于抱薪救火,借更多的债来解决债务危机,这种求助力度越大,危机扩散幅度就越深,持续时间也越长。

A. ①③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⑥

D. ④⑤⑥

 

C 【解析】试题分析:①“石破天惊”语出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 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②切中肯綮.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③求田问舍.本义是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房价,比喻没有远大志向,望文生义。④金针度人.比喻把高明的方法传授给别人。此句是说木心将写作方法细心教给学生,运用正确。⑤生荣死哀.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⑥抱薪救火.指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反而使灾祸更加严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也, _________;更也,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4)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 唐 ]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1.对本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一二句借游人总述,称夸赞江南好,进而劝告客居、隐居的人在此久居直到年老。

B. 景点的选择,极富江南水乡特点,既有景,又有游人的感受。

C. “垆边人似月”一句用的是借代,写卖酒少女的美丽动人,以此写出江南的景人皆美。

D. 全词描摹江南水乡是风光宜人的胜地,抒发自己客居于此的得意之情。

E. 一般写游子,都写思乡断肠,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独具新意。如果不到年老就回到家乡,会无限遗憾,以此表达词人愿久居江南的心愿。

2.作者为了表现江南的美,采取了哪些艺术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真,邦佐,东莞人。少英伟,好书剑。元至正初,为河源县务副使,转淡水场管勾,弃官归。元末盗起,真聚众保乡里。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以功授惠阳路同知、广东都元帅,守惠州。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赣州熊天瑞引舟师数万欲图真,真迎之胥江。天大雷雨,折天瑞舟樯,击走之。广人赖以完。先是真再攻成,诛仲玉而成卒固守。二十六年,复围成,募擒成者,予钞十千。成奴缚成以出。真予之钞。缘海叛者皆降。

时中原大乱,岭表隔绝,有劝真效尉佗故事者,不听。屡遣使由海道贡方物于朝。累进资德大夫、行省左丞。洪武元年,太祖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帅舟师取广东。永忠至福州,以书谕真,遂航海趋潮州。师既至,真遣都事刘克佐诣军门上印章,籍所部郡县户口兵粮,奉表以降。永忠闻于朝,赐诏褒真曰:“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尔真连数郡之众,乃不烦一兵,保境来归,虽窦、李奚让焉。”永忠抵东莞,真帅官属迎劳,遂奉诏入朝。擢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且谕之曰:“天下分争,所谓豪杰有三:易乱为治者,上也;保民达变,知所归者,次也;负固偷安,身死不悔,斯其下矣。卿输诚纳土,不逆颜行,可谓识时务者。”真顿首谢。在官颇著声望,尤喜儒术,读书缀文。已,转山东参政。四年命还广东,收集旧卒。事竣,仍莅山东。九年致仕

                                         (选自《明史·何真传》,有删改)

【注】尉佗,公元前218年,奉秦始皇命令征岭南,略定南越。秦亡后,汉高祖封其为南越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B. 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C. 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D. 朕惟古之豪杰/保境安民以待有德/若窦融李勣之属拥兵/据险角立群雄间/非真主不屈此汉唐/名臣于今未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在成年后举行冠礼时取的,供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一般来说名与字之间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是同义的。

B. 右丞,官名,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自汉至金有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

C. 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是平辈之间的拜礼。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有时也指获取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等名称,指官员就职上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真从小喜欢读书,又善击剑,有正义感。元末盗贼蜂起,他因此弃官返乡,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

B. 何真有智谋,善作战,屡立战功。他击败黄常,收复惠州;击败海寇邵宗愚,收复广州;击败熊天瑞,保全了广州。

C. 何真忠于朝廷。元朝末年,中原大乱,他虽用兵岭南,依然不辞路远,屡次进贡于朝廷,官至资德大夫、行省左丞。

D. 何真识大局,不愚忠。他深知元朝大势已去,为让他治下的广东免于战乱,百姓得以安定的生活,主动归顺明太祖。

4.把下面的句子以及课文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2)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遂寝         寝:平息

B. 陷骁将郭恩     陷:陷害

C. 因事与仲淹忤   忤:抵触

D. 和丹砂饵之     饵:服食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B.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C.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D.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B. “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

C. “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 “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

B. 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 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 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剃刀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之时。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刮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毕恭毕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的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杀人啦!

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忽然寂静了下来。霎时间,这就围满了大半圈的集市人,窃窃私语着……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除了刻画剃刀侠”“蓝翎爷,还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是为了衬托剃刀侠的处变不惊,并使雁翎爷暴虐成性、欺行霸市、耀武扬威的形象更加凸显。

B.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说明门楼下老摊贩曾被这些蓝翎侍卫欺负。

C.小说只对剃刀侠经行了侧面描写,一个久在江湖,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就跃然纸上。

D.小说没有直接写蓝翎爷与剃刀侠相遇,而是先由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过渡进而来到剃刀侠身边,由剃刀侠给他剃头,引出剃刀侠的打抱不平,这样设计情节更真实、耐读。

E.小说通过讲述剃刀侠在不知不觉中杀死了蓝翎爷的故事,表现了剃刀侠高超的武艺,以及表达了对我国民间奇人的敬佩之情的主题。

2.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多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