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是集团林立,流派纷呈,标新立异,争讼不息。

明代以前,文人的结合往往是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作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成,且围绕着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一个圈子。明初,先后以文坛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和李东阳等台阁文人为核心,其他文人也以趣味相投,自相结合,或窗下切磋以攻文,或林下逍遥以娱老,各文人集团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攻讦的风气。

成化、弘治以后,统治集团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逐步由“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转变为“操之在下,其权在自立”的局面,也改变了原来台阁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而城市的发达,也有利于文人相对集中,并滋长着一种文酒风流、空疏不学的风气。文人们聚集在一起,往往只是在宴谈谑浪、此唱彼和寻求情感上的沟通和文化上的满足。由于空疏不学,则入主者偏执一端,不可一世,批评他人,抹煞一切;出奴者,便一无定见,随波逐流,容易为时风所左右,为他人所笼络。以弘治、正德年间的前七子为代表,文士的集合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组合的模式,形成了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这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但往往由此而造成了“各立门庭,同时并角,其议如讼”的局面。万历以后,国事日非,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本来文艺性、学术性的团体渐渐打上了鲜明的政治色彩,如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团体复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此,明代的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社所名,或以时代称等,但究其性质,主要就是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大类。当然,这也只是就大致的倾向而言,因为他们大都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明代文学史上,特别受人注目的就是“主张型”的文学团体和他们所引起的文学争论。文学争论在分门立户、相互否定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暗暗地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变通和发展。如针对前七子师法秦汉古文而积剽袭模拟之弊,“唐宋派”王慎中等在心学和文学通俗化的思潮影响下,提倡学习与明代语言差距较小的唐宋散文,自由地表达作者独立的主体精神,在作品中能见到“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但由于他们过于追求理正法严,不免失之于沉滞,不久就遭到了王世贞等后七子的反击。但这绝不是历史的简单重复。唐宋派毕竟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为后来的公安派的崛起做好了准备,而且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地肯定了归有光等人的文章,摒弃成见,会通众说,归于和平。这有力地证明了通过争论而取得的“双美”共识。

明代文人集团的林立和各种流派的纷争就这样既是现实创作的反映,又反过来推动了创作与流派的发展;既使作家更加自觉地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又使各派的文风在相互交流、相互调剂的过程中沿着相反相成的规律不断演进。沿着这一方向,在以后的文学史上,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更加明确。

(摘编自《明代文学:众多的文学群体及文学的论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代的文学团体成员往往围绕一时的文学大家或权势人物组成兴趣型集团。

B. 明代初期,以一些台阁文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其文学创作追求雍容典雅之风。

C. 前七子入主出奴,改变了过去以兴趣相结合的模式,标志着名人流派观念的自觉。

D. 唐宋派提倡学习唐宋散文,它打破了“文必秦汉”的神话,后来也得到了后七子的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立足明代文学史,从文学团体类型和流派纷争两方面论述了明代文学的一个特色。

B. 文章二、三段结合文人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文学表现,比较详尽地阐释出其大致的类型。

C. 文章第四段以文学争论中的相互否定又相互渗透,证明通过争论可以实现“双美”共识。

D. 文章大体呈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结合明代文学的特色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治集团的日见腐败、词臣的文柄旁落和城市的发达,是成化、弘治以后文人以主张相结合形成集团的主要原因。

B. 万历以后,文人结社多指斥朝政、党同伐异,有一定的政治主张,作为有全国影响的团体复社,其鲜明的政治色彩也会影响其文艺性、学术性作品。

C. 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后来也悄悄肯定归有光等人的文章,说明不同流派在争论过程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D. 随着文人们的集团意识和流派观念更加自觉和明确,为了追求和凸显流派的风神,文人们会越来越对立,纷争会越来越激烈。

 

1.B 2.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原文是“明代以前”。C项,改变模式、标志自觉的不是前七子,而是以前七子为代表的文士的集合。D项,应该是得到王世贞的肯定,张冠李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佛系”一词火了,所谓的“佛系”就是不管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斤斤计较,给予自己太大压力,而是尽力就好,不做强求。有人认为,不是所有事都可以冠以“佛系”的方式,生活琐事可以无所谓,但工作不上心还怎么成就一番事业呢?还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90后用来调节心情的自嘲调侃而已,但不少网友也担心,这是用“佛系”的概念来掩盖逃避现实的心理。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个字。

据报道,为进一步净化购票环境,保障铁路运输秩序,维护旅客合法权益,全国铁路公安机关近日部署开展了为期100天的打击倒票“猎鹰—2018”活动。此次打击倒票“猎鹰—2018”战役设立线上网络、线下实体”两个战场,在前期集中开展倒票线索排查“寻迹行动”的基础上,迅速推进“清剿行动”,打击倒票。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学习或研究任何学问,___;而属于文学方面的尤为如此。读书的最彻底的办法是读原料书,__。最好少读或不读选集和别人对某集的讨论之类。读选集片面不全,选者又有他的嗜好和偏见,不易认识原作者的真面目。别人的讨论未尝不可读,但如果自己根本对于原作尚无从认识,则看别人研究的结果也不能真切了解,等于婴儿待人嚼饭而哺,___。所以别人的讨论之类,是要先于原著有了解之后去看,才能评判其当否,才能得益。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难记忆并非是记住仇恨,   ①  让这仇恨潜滋暗长。我们需要记取的,是那个惨痛的时空与那个时空中承载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当今世界,  ②  和平发展早已成为主色调,  ③  各种人道灾难时有发生,民族悲剧并未绝迹,  ④  对于已经和平崛起的中国而言,  ⑤  并未高枕无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应该  ⑥  国歌中的词句,而应该成为所有国民的不灭警醒。

 

A

/

尽管

但是

即便

/

只是

B

虽然

但是

即使

/

C

尽管

即便

只是

D

/

虽然

即使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用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毕生奋斗,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熔铸于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树起一座受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B.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C.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世界暗物质粒子首颗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科学成果。

D. 12月12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17年“十大流行语”,包括“不忘初心”“共享”“有温度”“打call”“怼”等流行语入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