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

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日:‘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

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通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盖,使“明刑弼教”的“ 教” 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彰明刑罚辅助教育,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不是要以惩罚人为目的。

B. 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为儿子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反映明太祖到来重法律也重私情。

C. 因为“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二者之间存在相通性,所以都能使百廷姓“向善”。

D. 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得法律道德化并且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

B. 文章从德化民、以法治国两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国家的治理问题。

C. 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事例,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分论点。

D. 对明刑弼教,文章先解释,接着列举一些朝代的事例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而守法者受到感化,违法者则会谨慎而存有戒心。

B. 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明代,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有阐述,《清史稿.刑法志》对“刑生”的原因有解释。

C.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德、礼、刑综合使用,基础是以人为本,认真实施者国家就会兴盛。

D. 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

 

1.D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A项,说法偏颇,“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这只是“弼教”原文说的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还要包括“明刑”。B项,改变原意,“也重私情”改变了文本意义,原文只说“又重情",是指看重人间伦理情怀。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说“……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7岁的庄栋曾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外企部门主管,年薪20余万元,出差只坐飞机,酒店只住五星级。但为了创业,今年5月,他决定辞职,离开上海。揣着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他重新站在母校对面那条名叫“金水路”的巷口,开始了新生活——卖凉皮。(9月24日华商报)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表,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心理学实验显示,知晓自己的成绩的人,比不知晓者学习的动机较强。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前九天,A组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不知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证明                       。可见                                       。(都限25字以内作答。)

 

查看答案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导致老人固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较少,____ ,神经系统的敏感力和反应力明显减退;另外,____ ,老人若与周围格格不入,多种关系欠融洽,会导致固执进一步加深;最后,老人往往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微小事情看得过重,长期挂在心头,____  ,内心郁闷烦躁,凡事就会缺乏变通。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成人的过度“保护”     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孩子最初的依赖是源自于自身的柔弱,   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主体意识的泯灭。这种结果的出现,     归结于孩子成长的需要,     多多反思我们成人是否过分关心。成人的包办代替     不能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参天大树。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家正在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的交通基础设施,用多种方式解决当前出行拥堵,更好地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B.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这是女排再夺时隔12年后的奥运冠军。

C. 人们重提“不忘初心”,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对自己曾经追求的一份提醒,不要迷茫,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理想。

D. 关于将取消“211”“985”院校工程建设这一话题,社会传言很多,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教育部官方文件的这一说法为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