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 ①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在我墙上

王鼎钧

①你用了三页信纸谈祖国山川,我花了一个上午的功夫读中国全图。正看反看,横看竖看,看疆界道路山脉河流,看五千年,看十亿人。中国在我眼底,中国在我墙上。山东仍然像骆驼头,湖北仍然像青蛙,甘肃仍然像哑铃,海南岛仍然像鸟蛋。外蒙古这沉沉下垂的庞然大胃,把内蒙这条横结肠压弯了,把宁夏挤成一个梨核。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每一个黑点都放大,放大,放大到透明无色,天朗气清,露出里巷门牌,让寻人者一瞥看清。出了门才知道自己渺小,过一条马路都心惊肉跳。

②现在,在我眼前,墙上的中国是一幅画。我在寻思我怎么从画中掉出来。一千年前有个预言家说,地是方的,你只要一直走,一直走,就会掉下去。哥伦布不能证实的,由我应验了。看我走过的那些路,以比例尺为证,脚印为证。披星戴月,忍饥耐饿,风打头雨打脸,走得仙人掌的骨號枯竭,太阳内出血,驼掌变薄。走在耕种前的丑陋里,收获后的零乱凄凉里,追逐地平线如追逐公义。那些里程、那些里程呀,连接起来比赤道还长,可是没发现好望角。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

③回想走过的这一路,我实在太累,实在希望静止,我羨慕那些树。走走走,即使重走一遍,童年也不可能在那一头等我。走走走,还不是看冬换了动物,夏换了植物,看最后的玫瑰最先的菊花,听最后的雁最先的纺织娘。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过,断钱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砂子,使我的眼红肿。水不为沉舟永远荡漾,漩涡合闭,真相沉埋,千帆驶过。我实在太累、太累。

④说到树,那天在公园里我心中一动。蟒蛇一样的根,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它的根下入泉壤,上见青云,树即根、根即是树。除非政伐肢解,花果飘零,躯干进锯木厂,残枝堆在灶石。那时根又从何寻起,即使寻到了根,根也难救。

⑤我坐对那些树,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想问他们:车在这里有抱怨没有?想生在山顶和明月握手?想生在水边看自己轮回?讨厌、还是喜欢树上那一群麻雀?讨厌、还是喜欢树下那盏灯?如何在此成苗?如何从牛蹄的甲缝里活过来?何时学会垄断阳光杀死闲草?何时学会高举双臂贿赂上帝?谁是你的祖先?谁是你的子孙?

⑥湖边还参差着老柳。这些柳,春天用它的嫩黄感动我,夏天用它的婀娜感动我,秋天用它的萧条感动着我。它们和当年那些令我想起你的发丝来的垂柳同一族类。它们在这里以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亭亭拂拂,如戈杖而矜,如持笏而立,如伞如盖,如泉如瀑,如须如髯,如烟如雨。老家的那些柳树却全变成一个个坑洞。它们只不过是柳树罢了,树中最柔和的,只不过藏几只乌鸦泼一片浓荫罢了!

⑦中国一直在我的墙上,可你很难领会我的意思。我们都是人海的潜泳者,隔了一大段时间才冒出水面,谁也不知道对方在水底干些什么。在人们的猜疑编造声中,我们都想凭一张药方治对方的百病。我怎能为了到蛾眉山上看猴子而回去?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假洋鬼子只称道长城和故宫,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的梦里到底有些什么?我哪有心情去看十三陵?

⑧你曾说中国不能只是在我的墙上。可“还乡”对我能有什么意义呢……对我来说,那还不是由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还不是由二个业已被人接受的异乡到一个不熟悉不适应的异乡?我离乡已经44年,世上有什么东西,在你放弃了他失落了他44年之后还能真正再属于你?回去,还不是一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中国,只是在我的墙上。

【注】王鼎钓,旅美华人,散文家。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图是一种缩地术,也是一种障眼法”一句,道出了作者的无奈慨叹:面对地图似乎能“一瞥看清”自己的故乡,但现实中却难觅故园。

B. “泰山日出怎能治疗怀乡”一句通过反问形式,强调了文章的主旨,即“近乡情怯”的担忧,不愿回故乡是怕惹出更浓的乡思的心结。

C. 文章抒写了缠绵又复杂的乡愁,揭示出内心渴望追根溯源和这种渴望难以实现的矛盾,这与作者游子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D. 作者在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既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真实,同时又使文章具有对话感,亲切而又自然。

2.作者为什么“羡慕那些树”?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3.“中国在我墙上”作为文章标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B 2.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②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③树有自尊自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3.①从情感方面看,能够更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44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不断寻觅故乡,但故乡只是“在我墙上”,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有国却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 ②从行文思路上看,“中国在我墙上”贯穿全文,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③从表达技巧上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内容,BD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情感,其中B项,这句并非表现作者“近乡情怯”的担忧,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找到文中额区位,根据文中的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铁柱石雕一样的根,占领土地,竖立旗帜”“树不用寻根”“欣赏他们的自尊自信”结合自己的处境“一生漂泊行走太累”“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难以坦然面对生活”,显然写数是暗示自己。 3.试题分析:这是一大分析文中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情感,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从情感方面看,“中国在我墙上”表现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有国却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惆怅,矛盾与纠结;从行文思路上看;从表达技巧上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尽管古代中国家庭在生活方式、习惯、作风上各有特点,但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则是古代中国家庭家风的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古代中国的家庭礼法,是由家庭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活动的一系列的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的。每个人都要严格地按照礼法行事,这是实现家庭内部整合、保证和谐家庭生活正常运行,借以维护良好家风的重要原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生活也不例外,父子间、夫妻间如何相处,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

②古代家庭礼法起源于商周,到了汉代基本定型,宋代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演变。总的来说,古代家庭礼法是根据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原则来制定的,是具体体现家庭伦理道德的基本生活行为规范。所以,各地区、各家庭的礼法,大同而小异,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差别罢了。

③不管家长多么注重言传身教,启蒙读物如何通俗易懂,违反礼法的现象总是难以避免,所以对违反家庭礼法者要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其他家庭成员。《郑氏规范》中就规定:对违反礼法者,一是罚拜;二是痛打;三是告官并从家谱中除名,如三年能改的,可再上家谱。一些大家族,也有类似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制定了对违反礼法者的严厉处罚的《郑氏规范》中,也强调了传统的中庸之道,“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中”。于成龙的《治家规范》中说得更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父子不忍,则乖天伦;兄弟不忍,则成吴越;夫妻不忍,则鱼水反目。”就是说,大家相互之间都要忍让,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法足有弹性的。忍,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忠恕之道。这是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

④不过,古代中国家庭的礼法之所以长期被人们接受、实行,主要并不是由于它具有弹性,更重要的是,这些礼法是建立在人情伦理特别是亲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的基础上的。这从礼制、礼仪的原则就可以看出:“亲亲”、“ 疏疏”,即亲属关系越近,相互间的礼节越繁琐; 亲属关系越远,相互间的礼节越简单。

⑤古代中国家庭礼法,也是适应家长专制型家庭和大家族家庭价值取向的产物,所以它较片面地强调妇女、卑幼的顺从。只有实行这些礼法,才能使家长专制家庭、大家族家庭减少冲突,正常生活。如果家长专制型家庭要转变为民主型的家庭,这些礼法就要相应变革了,所以,清末民初的革新志士猛烈抨击传统的家庭礼法,这是很自然的。

(选自《古中国生活》,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人际交往、家庭生活活动的有关规矩和行为模式,构成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

B. 脱胎于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原则的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起源早,定型于汉变化于宋。

C. 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大同小异,违反礼法的家庭成员一般会受到相应形式的处罚。

D. 以人情伦理为基础是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能够被人们长期接受并奉行的重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虽然有严惩违反家庭礼法者的规定,但也追求中庸,主张对违反家庭礼法者尽量宽大处理。

B. 严于礼法、以礼法齐家成为古代中国家庭家风基本价值取向和主要特征,这跟古代中国家庭的特征有重要关系。

C. 作为古代中国人际伦理的精髓,“忠恕之道”也适合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父子、兄弟、夫妻之间都要“忍”。

D. 第四段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古代中国家庭礼法被接受和施行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有弹性,还在于它有人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庭中每个人严守家训则家庭和谐,社会中每个人严守国法则社会安定,古代中国家庭礼法在当今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B. 从一般的家庭礼法看,亲属关系越近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繁琐,亲属关系越远的人相互之间的礼节规范越简单。

C. 违反家庭礼法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家庭礼法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家庭礼法对家庭成员的约束力。

D. 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和礼法需要“因时而变”,不然可能会受到“猛烈抨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中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与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频发也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守交规文明行车就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现在,各地纷纷出台交通安全严管措施,这样就可以保证民众的出行安全。

①交通事故不一定造成人身伤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 ① ______________。一种是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智力,一般在20岁后达到顶峰,30岁后降低,这是不可逆的。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已经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②_____________,主要由后天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③____________ ,只是到了25岁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B. 初中好朋友在分别时送我的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C. 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框眼镜一副,请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 主编大声怒斥道:“你明明知道他名声不好,写的作品没人看,何必要找他来献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