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观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 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 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 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 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1.BD 2.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3.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惟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A项,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C项,问题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社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E项,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故选BD。 2.试题分析:题干是“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这一句话的意思和明确答题区间。答题区间容易确定,题干上明确说明是从“第四段”中找。其次要对段落作层次分析。“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这一句在第四段的开头,起总领的作用,很明显答案应该在这句话之后。如果说第三段文字侧重写草堂的文化意义的话,那么第四、五、六段则侧重写杜甫的人生艺术、理想情怀。第四段则是从三个方面对杜甫的人生命运作了概述,回答了“诉说什么”的问题。“从开元到天宝,……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为一个方面,讲杜诗的价值。“舍此,……这些是不必说的”是第二方面,讲杜甫的人生。“但仅仅如此……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是第三方面,讲杜甫人生悲剧的深层意蕴。理清了这一思路,本题的答案就清楚了。做这道题一定要注意有些词语的暗示作用。“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一句是这一段中第一句议论,是答案的第一个要点。以下几句“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是对这一句的进一步解释,几个“这”字,提示我们这几句议论的是一个问题。第二个要点应该从“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中提炼。这之所以是第二个要点文中也是有提示的。这儿也有一个关键词“舍此”。“舍此”的意思是除此以外,这也暗示我们,从这句开始,作者开始提出另外一个观点了,即“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第三处要点是由另外一个关键词引起的,那就是“但仅仅如此”这个词把作者的观点又推进了一层,很自然的引出了第三个要点“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分析这道题可以看出,文中有些词语对回答问题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暗示作用,一定要对这些词语给予充分的重视。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基本上是用的原文中的话或对原文中的话进行了简单的修饰、概括。在概括每一点时要注意抓准要点,找出能鲜明、具体而有确切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避免用过于抽象笼统的词语。 3.试题分析:题干是“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考查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赏析散文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能力。文章已经指出赏析的表现手法是对比。第一问:“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这段的答题区间不再在某一个段落了,应该从全文中寻找。综观全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写景,第二段点明文章主旨没有使用对比外,其余段落均有对比。作此题目还是一定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提示作用,这一条非常重要。此题答案的第一、二个要点:“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分别包含在第三段“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和“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两句中。分析“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一句不难看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里包含对比,那就是“成了”。“成了”即“变成了”,这是很明显的对比。“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句诗的意思是杜甫将来能名传千古,但那是死后的事了,无补于他生前的寂寞凄凉。这处对比也不难找到。第四段中“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一句,“悖反”一词告诉我们这里又是一处对比,即答案的第三个要点:“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找第五段的对比可抓住这几个关键句:“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一方面是非比寻常的用世之心,一方面是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这处对比是本题的第四个要点: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还有一个答案要点:“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在第六段“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 ”一句中。杜甫自己是至极的“苦寒”,对别人却是至极的“忧患仁慈”。一个“而”字明示了这种前后的转折。至此,文中所有的对比就都被筛选出来了。第二问:“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这一问侧重考察表达技巧。对比手法的好处主要有:1.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2.也可以突出指的东西的重要性。第二问与第一问有紧密联系,6个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都是为了突出“文章憎命达”的内涵。解答此题要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起来思考,不能就手法谈手法。再联系一下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得出文章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 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 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沿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 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 在时间上,这首诗两度由古及今作大幅度的跳跃,使诗情波澜起伏,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2.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后面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世事艰”即世事的艰难,暗指宋朝内部投降派对抗金事业的阻挠。

B. “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之意,诗中因为平仄、韵律、情感表达等需要,往往采用倒置语序,本句即为一例。

C. “塞上长城”指能守边的将领,语出《南史·檀道济传》。

D. “伯仲”即兄弟,这句的意思是说,千年以来谁也不能跟我们陆氏兄弟相比。

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于作者61岁时,大意是追述诗人早年的抱负,并抒发壮志未酬而产生的失落之感,感情低沉哀怨。

B. 诗分两层,前四句写“早岁”,后四句写现在,前后对比,感情强烈。

C. 颔联两句追述了宋军两次胜利的战斗,也是诗人收复中原之志的具体化,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领土,并收复失地。

D. 本诗颈联和尾联各用一个典故,贴切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表现了陆游诗善于用典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 契丹与吾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 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束缚捆绑。

D. 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 尔其无忘父之志            乃:于是,就

C.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誓天:对天发誓

D.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 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 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 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4.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⑥③④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⑤①②③⑥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