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这首词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1.B 2.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3.这首词以具体的日常小事寄寓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以曲笔写胸臆,日常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了一起。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B项,“‘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赏析错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是“一袭蓑衣”之意,本句诗人之意是披着蓑衣在雨中漫步。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人物形象能力。赏析人物形象要结合具体诗句,点面结合。题目已经要求根据上阕的叙事写人,赏析描写了一个这样的人物形象。仔细阅读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一诗句,理解正确的一种是

A.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这几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这几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4.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查看答案

在下列语句的横线上填写句子。要求:使上下文意连贯;与带点的句子句式或修辞方法相同或相近。

祖国的语言,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

祖国的语言,耸立着珠峰,镌刻着长城,①________________;有汉魏的风骨,②________________,明清的小说;有皇宫凤阙,阆苑奇葩,竹篱茅舍,朝暾霞光;有婉约浓艳,③________________,典雅豪放。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料得年年肠断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查看答案

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 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 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 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浪淘(冲刷)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

B.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英俊奋发)

C. 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D. 一尊(同“樽”,酒具)还酹江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