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借助大幅图片或多幅图片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借助大幅图片或多幅图片所营造的视觉冲击力,图片往往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印度洋海啸(2004年),镜头所摄下的是事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瞬间,而且能把人物的神情、事物的态势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现场感。由此,新闻获得了一种独特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由于其形象生动,所以附着于其上的意义能较好地被受众直观地感受到,这能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施拉姆认为,我们阅读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来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新闻叙事的功能可能就是在满足大众某种心理需要,或是帮助大众完成某种心灵仪式。同时摄影图片也能最大限度地制造一种视觉快乐,图片叙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形式美的极致表现,从而给受众留下一种很强的观看体验。

(摘编自黄丽《新闻图片叙事的特征及效果分析》)

材料二

新闻不同于艺术创作,它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记者绝对不能对新闻照片采取任何的修改。任何一个新闻事实,都只是一个最佳的典型瞬间,在这稍纵即逝的一刻,用什么样的角度,多大焦距的镜头,光图与快门的参数组合,不同记者拍出来的效果和画面肯定不一样,所以随机性拍摄也在考验着拍摄者的新闻基本功底。照片的最初编辑在这一刻也就基本确定了下来,而现在的有些新闻图片被摄影记者随意修改,甚至是由两张图片组合而成。随着新闻图片在媒体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需要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必须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照片的后期制作中,要求图片编辑在处理图片的时候,除了一般性的调整外,不得对新闻照片做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和暗房加工,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度。新闻照片的编辑,也要以不破坏基本信息的传播为准绳,确保作者作品的完整性,绝不能断章取义。

(摘编自吴功胜《新时期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浅议》)

材料三

9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冰花”男孩王富满冒冰霜上学的图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志愿者协会作为“青年之家”,面向全省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倡议启动“青春暖冬行动”。昨日,团省委、云南青基会、昭通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为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及附近高寒山区学校,送去了“青春暖冬行动”募集的首批10万元爱心捐款。

 

(图片引自人民网,文字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云南日报》)

1.根据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片中男孩幼小的身材与满头的冰花构成强烈对比,营造出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感同身受。

B. 网民的关注与社会团体、群众组织的积极反应,说明该图片所具有的感染力强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C. 材料三中的图片具有新闻叙事功能,其传达出的内容唤醒了大众同情他人、关爱他人的怜悯之心。

D. 材料三中的图片呈现出一个稍纵即逝的最佳典型瞬间,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男孩家庭的贫困与不幸。

2.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新河图片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来源于其让受众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更为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B. 要想增加新闻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就只能选用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现场感的图片,以便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

C. 新闻图片叙事具有真实再现新闻事件、视觉冲击力强的特征,能利用图片最大限度地制造一种视觉快乐,加强叙事的影响力度。

D. 新闻图片作为一种叙事形式,其承载的基本新闻信息和附着其上的意义在拍摄的那一刻便已确定,这也考验着拍摄者的新闻基本功底。

E. 为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准确性、客观性,确保摄影报道的公信度,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绝不能有任何修改。

 

1.D 2.C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的意思。D项,错在“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男孩家庭的贫困与不幸。”过度读解读照片,图片不能直接客观反映其家庭情况,特别是他家庭的“贫困”。 2.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错在“视觉冲击力来源于其让受众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B项,加新闻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但是并不是唯一手段。E项,错在“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绝不能有任何修改。”原文是“不得对新闻照片做影响事实的电脑修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池塘风起

孙守名

①我再次对池塘蛙鸣产生浓厚的兴趣,大约始于五年前的某个夏夜。。

②去江南采风,碰巧寓居于一户农家小院。月白风轻,忽闻远处蛙鸣阵阵。借着月光,循声寻踪,自然就找到了那半亩方塘。荷叶平铺,苇草层层叠叠,柔和如梦的轻风中,那清脆悦耳、富有江南神韵的蛙鸣正是从那神秘的荷塘中传出。

③这让我到底惦着故乡的池塘了。

④池塘对于一座村庄来说,它的意义和价值颇为深远。记忆中的村庄有三方形态各异的池塘,分处于东、西、北不同的方向。每座池塘的背后似乎都有着某些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令人无比的憧憬和神往。

⑤村西的池塘曲折蜿蜒,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将其东西隔开。盛夏时节,大雨一过,塘深路没,乘一叶扁舟,飘行其间,看苇草摇曳,水鸟上下翻飞,自有一番别样的情趣。将小舟摇至苇草丛深处,幽静阒寂,野鱼时时跃出水面,泼剌剌又游向远方,那种神秘而又慌悚的心情自会让你流连忘返。

⑥村北的池塘呈椭圆形,西北部与一小圆池相连,东南部又拖曳出一条长长的尾巴。站在高处俯瞰,活脱脱一只缓缓爬行的乌龟儿。冬季一到,寒风凛冽,大雪飘过,池塘便结下厚厚的冰层。冰层越结越厚,待到数九寒天,人已能在池塘的冰面自由自在地行走。那时节,村庄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便鱼贯而出,穿行在坚厚的冰层上,做着各式各样的游戏。你看,一只小小的陀螺,半米细长的绳子,拽住绳头,用力摆臂,那陀螺便“嗖”的一声旋转开来。四五个孩子同时放出,排列一行,煞是壮观。

⑦另一边,几个七八岁的孩子将四条腿的板凳反放冰面,一人坐于其间,其他的孩子猛地向前推去,只听“刷”的一声,飘移出七八米以外。还有,三五成群的孩子,拿出自制的钢圈,在木棒上绕上一截稍粗的铁丝,略作弯曲,便在冰面上推起钢圈来。

一圈又一圈,其乐也无穷

⑧在池塘东南方拖曳出的那条长长的尾巴上,几个半大小伙子正用坚实的木棒敲击着厚厚的冰层。破裂处,十数条早已憋闷了许久的鱼儿欢快地跃出水面,惊喜声、赞叹声此起彼伏,与远处传来的欢呼声、吆喝声相应,整个冰面也便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⑨村东的池塘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时期。据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已是傍晚时分,饥渴难耐,便让弟子向农家借口水喝。一白发老翁顺手拿出个水瓢,就门前池塘舀了半下,递送到孔子面前。众弟子面面相觑,以为老翁的做法有辱师尊。子贡面色一变,将要加以责备。孔子摆摆手,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饮了两口,便觉甘甜清爽,清冽怡人。孔子大惊,刚要展拜,只见那位白发老翁化作一道青烟,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人据此,为这方池塘取名为“仰圣塘”,沿用至今。

⑩秋末冬初,正是枯水时节,池塘消瘦,水落石出。村中多方筹措,每年必引十里外的菜河水补给,沿着长长的河渠,白花花的河水曲曲而行。水头处,几家孩子欢呼雀跃,争相用自家织就的鱼网截水堵鱼,每一网都有丰厚的收获,只一下,就足以在父母兄弟面前出尽风头。

经历了漫长的爬行,凶猛无比的水头终于冲进池塘。那些久困池中的鱼儿,便飞快地逆水而穿行,跃出跳下,只弄得你眼花缭乱,心花怒放。这时候,也是村庄最为欢腾的时节。到得傍晚,家家炊烟四起,村庄便会飘出阵阵鱼香,氤氳于暮色苍茫中,给古老的乡村增添了无穷无尽的韵致。

村庄的夏夜是一首情深意长的抒情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夜暮已降,微风飘拂,淡淡的稻香弥散开来,那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难以忘怀。坐在场院里、溪头旁、柳树下,听树上的蝉鸣和池塘里的蛙鸣,让人似乎有了一种身处仙境的奇妙感触。

池塘是村庄的眼睛和灵魂,一座村庄如果没有三两处池塘,也就缺少了神韵和灵性。只可惜,时光流逝,岁月不再,那些古老而又散发着古色古香气息的池塘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池塘成为记忆,村庄成为记忆,我们灵魂深处还会有什么呢?

这让我到底惦着江南那方苇草丛生、蛙鸣阵阵的池塘了了。眼前,似乎又有了清风明月,又有了乡村池塘的魂牵梦绕的回味和记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五年前到江南采风的回忆写起,忆写轻风中富有江南神韵的池塘蛙鸣,引起下文对家乡池塘的描写。

B. 文章在描写村北的池塘时,主要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冬天里孩子们在结冰的池塘上玩陀螺、溜冰、推钢圈、敲冰打鱼的乐趣。

C. 文章对故乡三处池塘的描写角度各异,突出了池塘的不同特点,带给读者不同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池塘的喜爱。

D. 在描写枯水时节池塘补水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行鱼跃的欢腾场景。

2.说明第⑨段是如何写村东池塘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划线语句的内涵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抢红包”是2016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事有何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文体;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微信的内容,请你为社区宣传栏拟一则活动报名须知。要求:语言得体,内容完整,字数不超过80字。

小雨滴:亲,我市国际金融中心的那座高楼内要举办摩天大厦爬楼梯大赛。哇赛,高432米啊,晕!

文公主:这么时尚的运动大赛,早就应该有了!时间?时间?

小雨滴:今年11月3日。你想爬的话,就要在10月11日前报名。冠军奖5万元!

小武夫:小靓我身体单薄,怕爬不上去啊!

小雨滴:想要参赛需参加体能测试的,合格才能报名。竞赛组要攀2652级台阶,103层楼,身体弱的,就参加休闲组,挑战62层楼算了。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粮食已实现连续12年增产,于此同时,(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保障庞大人口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不能只靠进口粮食,而是要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传统主粮之外,寻找到一种适合国情的新主粮。为此,(2)____________。实际上我国已是全球马铃薯生产消费第一大国,但由于传统饮食消费习惯的影响和大众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不够,(3)____________________。马铃薯具有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丰、耐存储等特点,确可作为维系国内粮食供给的主粮。

 

查看答案

典例(2017·课标全国卷III)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是个可怜的孤儿,小时候承蒙我父母照顾,所以现在经常来看望我们。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