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说:“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这句话意思是说东坡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但其实东坡的本来面目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与我们想象的“诗人”的浪漫形象差距很大。

B. 本文引用陆游的《入蜀记》是为了交代“东坡”的来历,引用《东坡》一诗则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引用“此心安处是吾乡”则是为了说明苏轼安于现状的心理。

C. “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表现的境界,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可以见到。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又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

D. 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到过去,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东坡”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真切的理解与怜悯。

2.本文中的“土地”有哪两层含义?试简要分析。

3.请从全文总结出“东坡”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

 

1.A 2.“土地”既指生活中的土地,也指思想归宿、精神家园。苏轼在黄州东坡借以生存的那块土地,实际也是苏轼安顿自己思想与精神的地方。 3.①生活方面,“东坡”给诗人带来了田间的收获,填饱了他“不合时宜”的肚皮;②精神方面,“东坡”使诗人从自然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寄托;③思想方面,“东坡”让诗人认识到劳动的艰辛,困苦的生活也使苏轼更为成熟,成为一位思想家;④文学方面,“东坡”丰富了苏轼的诗文创作并最终开辟了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引用“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为了说明苏轼豁达放旷的心胸。C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描绘的清冷意境和矛盾心理与前者旷达乐观的特征不相符。D项,“怜悯”的说法不妥,在文中没有依据。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土地”的含义,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词语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表层义多是语境义,深层义也许是比喻义象征义,也许与文章要表达的主旨有关系。一定要结合语境多角度理解。本文中“土地”一词,有虚实两个方面的含义,表面上是指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在黄州东坡请得的那一块荒地;内在的意思是苏轼安顿自己的思想的精神家园,因为在东坡劳作期间,他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另外,结尾又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因此“土地”还可以理解成,每个人借以安顿自己心灵和精神家园的外在寄托。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总结“东坡”对苏轼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分析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分析时抓住文中写东坡与苏轼关系的内容。从文章内容看,“东坡”是黄州的一片荒凉的土地,苏轼买这块土地首先是为了填饱肚子,解决生活的困境;在东坡上的艰辛劳作,丰富了苏轼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一定的生活乐趣,走出了士大夫被贬后绝望的心境,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从而在文学上别开天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②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③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④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⑤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⑥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中庸》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⑦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士认为自己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更是政治主体,因此他们相信自己完全有责任有能力治理好天下,皇帝只需要放权就可以了。

B. 宋代儒学强调重建政治秩序,不但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百姓愿望,因为宋代朝廷对唐朝吏治败坏、武人横行中国的社会现实深恶痛绝。

C. 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不仅符合孔子的原意,他们更将理论推向实践,张载和程颐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变法便是明证。

D. 宋士虽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同时也认为权应由君与士共享,正是基于这一心态,“道学”的重点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 第②③④段紧承第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 第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第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上的努力。

D. 第⑦段总结全文,并照应文章开头,指出正是因为宋士在政治地位上的变化,政治心态也随之变化,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从而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宋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周世宗有感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 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 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 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一款名为“鲁迅群侠传”的手机游戏产品推出,他将鲁迅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夏瑜、华老栓、闰土、康大叔等装扮成游侠,闹得不亦乐乎。鲁迅作品,包括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款打着“纪念鲁迅”名头的游戏产品一经面试就受到强烈批评,现已下线。

请以“鲁迅,我想对你说”或“网友(游友),我想对你说”或“给手游产品设计师(开发者)的一封信”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先后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后,有科学家指出,人工智能已经比人类更聪明,而且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不断升级换代,最终会有一天,将全面超越人类,反之人类自身进化缓慢,最终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甚至统治。这位科学家的观点说出了不少人的忧虑。 ①智能机器人战胜围棋高手,不代表人工智能比人类更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___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念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 距2018年的高考还有80多天,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为自己的高三学习尽一份绵薄之力。(广播稿)

C. 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