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 这个镇今年新建了10处卫生室,就医条件和医疗...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 这个镇今年新建了10处卫生室,就医条件和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级卫生室的高标准化,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优质医疗服务。

B. 中央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今明两天山东和河北的大部分地区有中度霾,局部地区有重度霾,提醒民众在出行时做好健康防护。

C. 以“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凝聚着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D. “文化营销”把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核心是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切忌不要只顾追求经济,让文化成为营销的一种噱头。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成分残缺,应在“高标准化”后加“目标”;B项“山东和河北的大部分地区”有歧义;D项“切忌不要”不合逻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片的雪花不断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不断地刮着,他在寒冷的街头已茕茕孑立了三个多小时,心中蓄满着“家在何处”的凄伤。

②两年前,钢价不如白菜价,钢铁行业进入“冰河期”,2017年,终于否极泰来,利润大幅回升,迎来了腾飞之年。

③近段时间,有关拾荒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留守儿童的报道连篇累牍,网友普遍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

④陈国韬的手与枪高度契合,电光火石般出枪,一套完整的动作,竟然只有0.6秒,速度比眨眼还快,展示了“枪王”的风采。

⑤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⑥西南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延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處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和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3)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辽阔的平野、灿烂的星月等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相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注】①法酒: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②几杖复何铭:给几、杖作铭文(含自警或劝诫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日午”“独吟”,描写池上亭的环境,营造出孤独寂寞的氛围。

B. 作者用饮酒来调节精神,表现出不甘沉沦、力求振拔的旷达情怀。

C. 作者深怀苦闷,只有听到别人弹奏出的清丽的琴声,才能让心情舒畅。

D. 作者无意于争权夺利,所以说“机已息”,平静之语中表现旷达风度。

E. 给几和杖作铭文,劝诫自己,隐隐透出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现实的不满。

2.“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极为耐人寻味。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俊字祖俊,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利得绢一匹。俊于后知之,乃曰:“得财关行,吾所不取。”访主还之。

大乘贼起,燕,赵扰乱,俊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数骑侍郎。累司空府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俊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吴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人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俊曰:“史底穷人,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拜司马,其附椿者咸责焉。二年,出为梁州刺史。人俗荒犷,多为盗贼。俊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大统三年,东魏授洛州刺史,俊因此乃谋归阙。五年,将家及亲属四百余口入关,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俊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十七年,加散骑常侍,遂称笃疾,不复朝觐。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帝与之谈论,不觉屡为之前膝。及俊辞还,帝亲执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以御舆令于帝前乘出。顾谓左右曰:“如此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时人应以为荣。卒年八十二。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该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B. 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C. 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D. 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本意指移动、搬换、转变,后来指变动官职,“迁”“左迁”“擢”“除”等。一般都指升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 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古代设庠序以化于邑,《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C.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传说中,《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 四部,是古代图书分类的名称,一般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是按经、史、子、集的方式编排的。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寇发品格高尚,不重财利。家人卖给别人东西,从中留下了一匹绢,寇俊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设法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了他。

B. 冠俊忠于职守。他主管建造永宁佛寺,对花费的财物清清楚楚,主管的官员都不敢欺瞒他,等到佛寺建成后,他得到了灵太后的赞赏。

C. 寇俊治政有方,梁州民风野蛮,很多人做了盗贼,他担任制史后,下令兴建学校,教化百姓,勉励农业,在几年之内,风俗全部革除。

D. 冠俊不媚权贵。百姓史底和司徒杨椿争讼田地,一些官员说杨椿有理,但寇俊却把地判给了史底,这让那些依附杨椿的官员内心自责不已。

4.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

(2)如此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1994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并组织了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公务员的招录规模不断扩大,从近10年的数据来看,国考招录人数就已经翻了一番。2017年度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计划招录2.7万余人,计划招录人数与2016年持平。2017年度国考,最热岗位的竞争再度攀高,竞争最激烈的岗位为民盟中央办公厅“接待处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该职位竞争比就达9837:1.创下历史新高。

(来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有删改)

材料二

“国考热”的出现,应当说对社会有一种正向激励效应。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人事部门补充干部的方式,大多是推荐、递条子、介绍、转入等形式。这些方法既不能达到任人唯贤的目的,程序上也不公开透明,可谓弊病多多。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堪称是整个公务员录用体系的一次改革。选人用人不再是一张批条就能操纵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打破“身份壁垒”通过考试进入仕途。

然而,在承认这种正向激励作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国考”的热度实在太高了!据报道,世界各国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的比例,美国为3%,法国是5.3%,新加坡只有2%,日本公务员排在就业榜单第53位,英国公务员进入20大厌恶职业榜。然而在中国,愿意做公务员的大学生高达76.5%。百余万人竞争公务员这座“独木桥”,需要一年乃至多年的精心准备,大好时光留给应试备考,最终却仅有少数人如愿,这显然是对教育体系、人才资源和生命价值的浪费。

而且,“国考热”的出现,意味着知识精英们争相涌向官场,不去生产和创造,而是寄望于分配和分享,无疑折射出当今社会创富能力的衰退。“如果一个社会的制度和文化不是鼓励大家去创业而是相反,那将很难产生自己的乔布斯、比尔·盖茨。”只有国考不再热,创业潮涌动,更多的人才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创新型社会才能指日可待。(选自《国考热背后的冷思考》,有删改)

材料三

“公考热”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期间,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数量比去年增加超三成。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

(来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国家公务员局某负责人说:“2008至2013年,全国公务员总数每年部有一定的增长,2014.2015年开始出现少量减少,但在编制范围內总体上仍然保持稳定。”而针对公务员是否存在“离职潮”一问,这位负责人解释称,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看。公务员队伍总量是基本稳定的,辞职的数量有所增长。2015年公务员辞职不到1.2万人,约占公务员队伍总数的0.2%,这个比例是在正常范围内的。一定比例的公务员辞去公职是公务员队伍正常流动现象,有利于补充新的力量、增强队伍活力。

(选自2017年(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公务员考试从1994年开始实行。近10年来虽招录人数大大增加,但竞争比例居高不下,并在2017年度创下历史最高。

B. 大学生报专公务员的意愿,中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这不仅是对教育体系、人才资源和生命价值的浪费。

C. 实行国考制度选补充干部,方式公开透明,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方式,是人才选拔的正向激励效应。

D. 全国公务总数虽然从2014年开始有所减少,辞职人数有所增长,但队伍的稳定程度还是正常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从国考制度建立、历年的招录情况、热门岗位录取比率等方面,整体上说明了国考热度不减的情形。

B. 材料二虽然对国家实行国考制度加以肯定,但对国考热整体上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不利于人才配置和建设创新型社会。

C. “国考热”的出现,反映出很多知识精英寄望于分配和分享不去生产和创造,这引发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衰退。

D. 材料四从政府层面认为,公务员辞职的数量近几年有所增长,但比例还属正常,队伍总体上仍然在编制范围内保持稳定。

E. 材料一、材料四多处使用较翔实的数据和图表说明了国考热和公务员辞职的状况,有利于读者客观,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

3.简要概括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和对社会的有利因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