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大楼的居民,虽是各扫门前雪,相互不来往,但每当在楼道里或是院子里相遇时,彼此却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国际语言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我从僵硬的状态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了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当悲壮的音乐响起来时,随着荧光屏上的第一个画面,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①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柏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来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当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时,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道:“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给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讶地叫起来。待我清醒过来时,急忙找出钱夹。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钱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口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传递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信息,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费佛伯格先生!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的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拍拍屁股,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应几个文友之邀,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我如同一个好事的女人,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不料,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吃吧!„„”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起了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时,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鸽子。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②  

  (选文有删减)

1.小说划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2.简析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色?

3.小说中费佛伯格形象鲜明,请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

4.小说意蕴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1.①第一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整个犹太民族所遭遇苦难的悲痛内心的表现; ②第二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曾经残杀鸽子行为的忏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鸽子的无限感激。 2.①设置了悬念,开篇写邻居相遇的时候都热情打招呼,只有一个人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从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别人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老人却来拜访“我”,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兴趣。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先写老人吝啬、斤斤计较的一面,促使“我”敬而远之。接着由南斯拉夫女人玛利娅的话,写出我的惊讶、好奇,引发 “我”尾随 犹太老人,想一探究竟的举动,进而发现他感恩、善良、温暖的一面。③采用了补叙手法,文章在“我”尾随老人来到公园,老人喂鸽子,叫鸽子“救命恩人”,然后向“我”讲述了鸽子救过他性命的事,属于补叙。此处补写交代了平时吝啬,斤斤计较的老人带着事物来公园喂鸽子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突出了老人感恩的一面。 3.①文章开头通过“不主动哈罗”“如同影子一般,”“无声地”“摇晃而过”“颇为艰难”“飘”等字眼,表现老人的孤僻、不善交际。②从要求“我”支付一 元钱,“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为了还一元钱天天按门铃等细节,看出 老人的精明执着。③深情地“喂鸽子”“望鸽子”等细节,表现了老人外冷内热、感情 深沉、懂得感恩的一面。 4.(1)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猜忌(2)战争的残酷与对普通百姓的伤害(3)人性的温暖和救赎。结合文本分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划线处写到费佛伯格两次流泪,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人物形象心理能力。答题时,仔细阅读两处划线处的前后文,根据前后文的内容,把握当时老人流泪的内心世界。第一处流泪,根据划线的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得知是老人在看《辛德勒名单》时,为电影中犹太民族遭遇的苦难而流泪,此时的泪是老人对自己整个犹太民族所遭遇苦难的悲痛内心的表现。第二流泪,是老人在公园里喂鸽子,然后向“我”讲述二战时是鸽子救了自己后,看着眼前的鸽子留下了眼泪,这次流泪是老人对自己曾经残杀鸽子行为的忏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鸽子的无限感激。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简析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特色”,是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设置特色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情节来把握小说情节设置上的特点。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开篇设置了悬念,开篇写邻居相遇的时候都热情打招呼,只有一个人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从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别人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可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老人却来拜访“我”,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文章先写老人吝啬、斤斤计较的一面,促使“我”敬而远之。接着由南斯拉夫女人玛利娅的话,写出我的惊讶、好奇,引发 “我”尾随 犹太老人,想一探究竟的举动,进而发现他感恩、善良、温暖的一面。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还有文章在“我”尾随老人来到公园,老人喂鸽子,叫鸽子“救命恩人”,然后向“我”讲述了鸽子救过他性命的事,属于补叙。此处补写交代了平时吝啬,斤斤计较的老人带着事物来公园喂鸽子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突出了老人感恩的一面。答题时,先指出文章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色,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这样情节设置有什么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政治过度,即政治理想和行为超过了它的内在规定性,或者说政治多做了它所不应当做的事情。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主要体现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政治的过度化,英国宫投脱欧和特朗普在美国受到很大欢迎都是政治严重超过了政治的承载边界的结果。

为什么会发生政治过度?在于政治会不断迎合"免于匮乏"的需求,当年罗斯福说要"免于匮乏",而匮乏是无止境的。匮乏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现象,在物质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又会对权利提出更多要求,因此“权利”会永远处于被不断开发的状态,永远也不会满足。

民主政治、福利制度,都是"免于匮乏"的产物,曾经做出过优好的业绩。然而,能使国家兴盛的事物,却也包含了使国家衰败的因子。民主具有两面性,在民主普遍不足的时代,可以凝聚国家实力;但在民主普遍普及的时代,却也容易演变为民粹主义,使民众对国家产生无度需求。由此造成的问题,一种表现是由民主到独裁,即民主对国家提出的要求使政府日益庞大,进而反而有了控制公民的更强能力;另一种是民粹主义高涨,国家要负担起国民的更多福利要求,结果透支国家资源,使国家陷入衰败。

在特别重大的议题上,举办全民公投、简单多数胜出的方案看起来合理、符合民主精神,然而,政治的内涵并不只是民主,还有有效的国家能力。英国脱欧公投是对二十世纪以来日益高涨的民主精神的呼应,然而,它却是对英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契约伦理的违背,是在原先做好的政治马车上,又添加了新的货物,导致这辆马车严重过载、不堪重负。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欧洲和美国,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那样,可以近乎绝对地享有和平,这也扭曲了欧洲人和美国人对政治的感觉,由于经常处在危机状态和常有战争威胁,民众容易培养牺牲奉献精神,不会向国家要求过度的福利和权利,但战争威胁的显著减小和战争进入信息化阶段后,以往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动员机制已没有太大必要,民众为国家付出的意愿也显著弱化,而更多只顾个人利益和权利,于是不断消费国家财富、不断仲张权利,结果国家财政日益亏空,政治制度的边际效应也日益递减,最终随西方国家的去工业化而“向吃光主义迈进”。

有限的权利保障能力与无限扩张的权利需求之间的对立,是“匮乏”无法化解、政治承载过度、契约伦理扭曲变形的基本成因。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各国政府,已在政治家的野心和民众的欲望共同推动下,加大步伐由有限责任政府日益向无限责任政府演变。一个富有无限责任的政府和国家可能存在或长存吗?!

(选自《读书》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政治过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英国公投脱欧和特朗普在美国受到很大欢迎都是政治大举扩张其原有地盘,严重超过了政治的承载边界的结果,是典型的政治过度的表现。

B. 匮乏无止境,可能导致政治过度,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民主政治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免于匮乏”的产物,对权利的永不满足,一直是民主进程的主因。

C. 有限的权利保障能力与无限扩张的权利需求之间的对立导致政治过度,曾经有着良好业绩的福利制度和民主政治也双双难以维持。

D. 政治过度是国家责任与公民义务的失衡,是精英政治与民众参与的失衡,完全不顾和一味顺从“民意”的政治都是坏政治。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美国的全民选举、英国的全民公投是对日益高涨民主精神的呼应,政治家们为了争取选票一味迎合选民心理,提出了许多福利诺言,这种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的生活,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B. 长期陷于战争威助的国家,就不会出现过度政治现象,因为民众会考虑到国家的危急状况而不会向国家要求过度的福利和权利,甚至愿意为国家做出一定的牺牲。

C. 在特别重大议题上,举办全民公投、简单多数胜出的行为忽略了有效的国家能力。如果滥用的民主损害了国家的稳定存在和政治的组织效能,民主将不能保卫民主。

D. 欧洲很多国家的民众依靠国家供应的各种福利金和福利设施不知不觉走上了一条好吃懒做的道路,甚至在国家经济困难时也只想到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而不顾及其他,致使西方国家财政亏空,吃光了老本。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政治适度需具备哪些条件?

 

查看答案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杏花”“春雨”“江南”给你怎样的联想?请运用“杏花”“春雨”“江南”三个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至少运两种修辞手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2017年,适逢苏轼980周年诞辰,清华附小开展了一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孩子们在晨读时间吟诵苏轼的诗词,临摹苏轼的书法和画作,跟着《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康震老师一起品读苏轼作品,观看纪录片《苏东坡》……随着对苏轼的了解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产生了很多想法。利用假期,这些孩子自愿组成小组,以苏轼为主题进行研究,完成了23份研究报告,主题涉及《大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苏轼的心情曲线》《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等。连《人民日报》都惊呼:“厉害了,祖国的花朵!”

有人认为此举可大力推广,有人则认为不然。你如何看待,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 语言简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冯小刚的《芳华》承认创伤,却不愿有更写实的收场,主角们都有比小说里更温暖,仿佛那一代人的芳华,就这么随着清丽的镜头涂写了记忆,抹平了悲伤。

B. 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便立即被众多媒体报道、跟进,而很多人的朋友圈,也在几个小时之内被先生的经典诗句、相关文章和以他诗歌所谱写的歌曲所刷屏。

C. 规训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统治者的全视之眼,正如全景监狱中心的那个高塔一样,统治者要将四面八方的一切收入眼底。权力的触手由此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络,伸向每一个人。

D. 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因此必须要防止“精神懈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小题。

就像去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布给了鲍勃·迪伦,今年瑞典文学院又避开热门,将217年诺牡 学奖授予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有人借此调侃诺奖“万年陪跑王”村上春树。(甲)不过村上春树自述读过石黑一雄出版过的每一本书,且评价说:“至今为止,我阅读石黑的作品时,从来不曾失望过,也从未不以为然。”(乙)他甚至说:“近半世纪的书,我最喜欢的是《别让我走》。”(石黑一雄2005年年作品)

(丙)石黑一雄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对困扰现代社会的历史、科技、道德责任等问题的线索都是通过故事展现出来,既不矫揉造作,也不生硬粗冷。一个个温暖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艺术笔触下娓娓道来。他挖掘并细致地展示了普通人彬彬有礼的外表下下隐藏着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及震撼人心的情感之流。

1.这段文字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颁布    B. 不以为然    C. 困扰    D. 彬彬有礼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B.     C.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