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表现出他对美好官场的热爱。

B. 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C.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D. 颈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颔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E.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2.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AD 2.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同时也从反面表现出他对美好官场的热爱”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借助对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 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D项,“颈联侧重写物,……颔联侧重写人”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应是侧重写物,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侧重写人。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题干已经指明方向,即“动静结合”,考生需要到诗歌中圈出动态和静态的画面,然后分析二者的关系以及效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前一句中“明月”是静,后一句“清泉”是动。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这是动。相较五六句,前四句所写凸显秋山晚景之幽静。所以说这首诗歌中的“动静”运用极为出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荀崧,字景猷,颍州临颍人,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弱冠,太原王济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陈郡袁侃,谓侃弟奥曰:“近见荀监子,清虚名理,当不及父,德性纯粹,是贤兄辈人也。”其为名流所赏如此。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

王弥入洛,崧与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葬母于密山。服阕,族父籓承制,以崧监江北军事。

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从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数岁,崧迎与共居,恩同其子。太尉、临淮公荀顗国胤废绝,朝廷以崧属近,欲以崧子袭封。崧哀序孤微,乃让封与序,论者称焉。

敦表以崧为尚书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议庙号,王敦遣使谓曰:“豺狼当路,梓宫未反,祖宗之号,宜别思详。”崧议以为:“礼,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纵圣哲,光启中兴,德泽侔于太戊,功惠迈于汉宣,臣敢依前典,上号曰中宗。”既而与敦书曰:“承以长蛇未翦,别详祖宗。先帝应天受命,以隆中兴;中兴之主,宁可随世数而迁毁!敢率丹直。询之朝野,上号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请,专辄之愆,所不敢辞。”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苏峻之役,崧与王导、陆晔共登御床拥卫帝,及帝被逼幸石头,崧亦侍从不离帝侧。贼平,帝幸温峤舟,崧时年老病笃,犹力步而从。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升平四年,崧改葬,诏赐钱百万,布五千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B.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C.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D. 贼追将及/同旅散走/崧被发/从车守丧号泣/贼至/弃其母尸于地/夺车而去/崧被四创/气绝/至夜方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十八岁,体犹未壮,故曰“弱”,行加冠礼并取字以示成人,故曰“冠”。

B.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C. 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文中“幸”指皇帝被迫逃到某地。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他们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崧深受名流的赏识。太原王济把荀崧与他的外祖陈郡袁侃相比,认为他人品德行相可以与外祖袁侃相媲美。

B. 荀崧为人厚道。堂弟荀馗早死,荀崧把他的两个儿子接来一起居住,关爱有加。

C. 荀崧贪图名利。王敦曾上表任荀崧为尚书左仆射,当王敦希望荀崧在确定庙号一事上从长计议时,荀崧出于私利,极力赞同。

D. 苏峻之战时,荀崧登上御床保卫皇帝,即使皇帝被逼前往石头,荀崧也侍从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虽貌似忠心,其实都是为了名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龆龀时,族曾祖见而奇之,以为必兴家门。

(2)初,敦待崧甚厚,欲以为司空,于此衔之而止。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没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出事便“相互推责”,已成多部门治理、多环节监管下的共同之处。安全标准也好,技术标准也罢,从本质上讲,   是监管的标准和态度的结果,  坚持一切从严并力求做到“零风险”,  在标准上就必然会达到“史上最严”,  就可能“标准围绕监管转”,  监管有多么松散则标准就有多低效。

 

A

如果

只要

/

因而

所以

B

一旦

其实

如果

那么

否则

/

C

只要

/

只有

才能

不然

从而

D

假使

当然

既然

那么

/

因而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保障粮食安全的途径看,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把中央精神、中央部署贯彻全面,执行有力。

①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个“底线”,绝不能以为可以放松粮食生产了

②我们要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③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④关键是守住“红线”、保住“底线”

⑤严防死守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

⑥可以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绝不能误读为可以放松国内粮食生产

A. ②⑥⑤④③①

B. ②③①④⑤⑥

C. ④⑤②①⑥③

D. ④⑥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二战中,中国抗击着日本陆军主力,不仅是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而且也是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最早的国家。

B. 如果在隧道中某个区段信号出现故障,列车行驶至该区段时,司机必须停车,向调度汇报,接到授权后,方可重启发车指令。

C. 温瑞安身在海外,心怀神州,本着武侠的热爱和故国山河的痴情,以少年的激情,啸哥成诗,月下著文,终成一代武侠大家。

D. 马云将参演电商创业轻喜剧《我在梦想大道东》,讲述了关于普通电商创业者的故事,同时“具备热血励志和浪漫爱情元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部分图书市场,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伪劣图书。这些图书往往粗制滥造,胡拼乱凑,使人不忍卒读

②心理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我国战国时代《内径》一书中,就有了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系统总结。

③虽然欧盟峰会通过了加强财经纪律的“财政契约”,但“财政契约”并非灵丹妙药,不能一剂治愈欧债危机的顽疾。

④本次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渣土车违法行为的攻坚战,目标任务明确,成绩可圈可点,群众满意度较高。

⑤老人都希望度过一个完美的桑榆晚景,但现阶段中国的许多老人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子女为生计四处奔波,无暇顾及老人,“空巢”现象较为普遍。

⑥刘金经过几年晨钟暮鼓地勤劳工作,行程近万里的走访,终于编写成了这本《运河兴衰路》,本书集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于一体,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A. ①②

B. ④⑥

C. ②③

D. 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