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值得我们弹冠相庆的是,作为国家级...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值得我们弹冠相庆的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正在用自己的魅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②老王在得知战友老罗的女儿生病之后,曾召集战友为他们一家筹款两万多块钱,可是这笔钱对于老罗一家来说,仍旧是沧海一粟

③西安领事馆区的建设将充分传承历史,发挥西安的文化、地缘优势;并因地制宜,突出西安的区位优势和特征,为今后的开放发展奠定基础

④“女当家”在选房一事上大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销售顾问如何能说会道,她们仍会坚守自己的选房原则。

⑤政务诚信建设是全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各级政府要把诚信施政作为重要准则,只有政府率先垂范,社会诚信才能蔚然成风。

⑥近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无数艰苦卓绝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做了充分的铺垫。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此处使用错误,与本句“川剧正在用自己的魅力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语境不合。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使用错误,此处应用“杯水车薪”。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与“突出西安的区位优势和特征”等语境相符,使用正确。 能说会道:善于用言辞表达,很会说话。此处用来形容“销售顾问”,使用正确。 率先垂范:带头做好表率。此处使用对象为“政府”,使用正确。 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不能用来修饰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女人公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情景。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概括了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羽在戏下①,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②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①戏下,戏水之下。戏水在陕西临潼东,源出骊山,北流经古戏亭东,又北入渭。②谯(qiào)让:谴责,责备。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既飨军士。 飨:用酒食款待

B. 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暴(pù):指(军队)露宿。

C.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麾:挥手(示意)

D.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  微:暗中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人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B.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八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C.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D.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的君臣之谊。

B. 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乍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心生喜爱,不仅称其为“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C. 刘邦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樊哙功不可没。

D. 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智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后人常用它来赞美忠贞的爱情,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你可曾想到,这诗句之中,也包含着十分有趣的力学现象。蚕丝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蚕“吐”出来的吗?

蚕卵孵化成蚁蚕后,经过30天左右成为熟蚕。这时蚕腹内充满了黏液体——丝液,也就是蚕丝的原料。让我们观察蚕作茧的过程:蚕先把嘴里的丝液粘到某个相对稳固的物体上,通过嘴上的“调节口”调节丝液的流量,头按照∞字形左右摇摆,把丝液拉成丝线,并靠丝线表面上的丝胶将其粘到茧的内侧,慢慢地做成了茧。

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让粘着丝液的这个物体也随着蚕的脑袋一起摆动,结果蚕就“吐”不出丝线来了。或者将拉出的丝线剪断,蚕也难以继续拉丝,它的头会在空中摇晃,想再找一个拴线的地方。这说明,蚕丝不是“吐”出来的,而是“拉”出来的。通过力的作用把丝液拉成丝线这种现象叫“牵引凝固”。

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将作茧的蚕捏住头尾,猛地一下左右拉开,会拉出一条直径约1毫米、长约30厘米透明结实的丝线。蚕的丝液是黏性液体,主要成分是丝蛋白,丝蛋白的链状分子是线团状态。这些线团状分子呈圆球状,没有拉力或拉力不够时,圆球分子之间常常只滑动,没有其他变化。一定的牵引拉力,会使各个分子还来不及流动就被抻开了。被拉开的丝蛋白链状分子有了新的排列,产生了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就形成了很结实的蚕 丝

蚕腹的丝液如果借助蚕嘴拉出,丝线纤细而漂亮,直径可细到0.002毫米,长度可达1200米左右。在现代化学纤维工业中,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来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但现在还不能只靠拉牵就能制出漂亮而结实的丝线。

除了桑蚕,柞蚕和天蚕等也都是拉丝的。蜘蛛结网也是这样,它肚子里有“蛛丝液”,从腹部末端拉出丝来,织成网。蜘蛛网很有弹性,布满黏液珠,用来粘住飞虫供蜘蛛饱餐。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诗句“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正是对这一情景的描述。科学家发现,蜘蛛丝和钢丝一样坚硬,却比钢丝富有弹性;还特别耐寒,在-50℃到-60℃的低温下才会变脆发生断裂,而一般聚合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就会变脆。这些特性使蛛丝在军事上有广阔的利用前景。据《世界知识》报道,美军正责成有关部门饲养能产坚韧的金黄色蛛丝的巴拿马蜘蛛,以期提高某些军需用品的使用性能。

其实,生活中有不少液体也能拉丝,比如鸡蛋清被上挑时就能拉丝,而且还能看到拉

出的丝断开的一瞬,像橡皮条那样稍有收缩。用筷子挑山药汁,以及婴儿流的口水,情况也都相似。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蚕丝是拉出来的”一项是

A. 蚕把丝液粘到稳固的物体上,头按∞字形左右摇摆。

B. 猛拉作茧的蚕体,会看到蚕腹中出现一条透明结实的丝线。

C. 蚕通过嘴上的“调节口”对丝液的流量进行调节。

D. 人们模仿蚕,用拉伸的办法制造尼龙和涤纶等合成纤维。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拉力作用使丝蛋白链状分子产生变异,相互靠近的分子之间产生了很强的结合力。

B. 蚕把丝液都拉成丝线后,再用丝胶把丝线粘在茧的内侧,就做成了茧。

C. 从文中所引的唐宋诗句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明白了蚕与蜘蛛拉丝的道理

D. 当鲜藕被掰开时,藕中的黏液被拉成了丝,这也属于“牵引凝固”现象。

E. 以蜘蛛丝为原料制作的防弹服,即使在严寒天气中使用也能保持良好性能。

3.阅读全文,概括产生“拉丝”现象需要的条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城市聆听

崔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

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的话语,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啊!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去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有倾诉的想法,许多无法和熟人去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在他拨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关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呆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眼睛瞪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在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 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农民工无奈与善良。

C. 小说表现了三个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致于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释。

D. “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这些情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2.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

3.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学校学生因病和老师请假回家治疗,治好后第一天上学私自上网吧玩游戏和他人争吵被打伤,班主任知道后认为该生有损学校声誉拒绝该生入班上课,家长因班主任拒绝该生入班上课找到学校,说班主任当天没有通知家长该生没到校上课才导致该生被打,要求学校给予班主任处分并包赔该生的治疗费用,一时弄得不可开交。

事情还在继续的争论之中,实际现在发生很多类似的“校闹”“医闹”事件,责任到底在谁,恐怕一时谁也难以说清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