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现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形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老子说,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为什么不知道它名字,勉强叫它“道”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换句诂说,它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 “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字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之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 。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实常在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作用的范围,但它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都说明了 “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唯一的、绝对的,它本身是永久长存的,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我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唯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 。“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摘编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书上的“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相同,但它作为老子哲学核心观念的载体,在书中具有不同的涵义。

B. “道”作为形而上学的实存着,既无固定的形体,也无适且的称谓,我们无法用感觉知觉去直接接触到它。

C. 老子设定“道”是无形的,是因为他认为“道”是“不可名”的,如果“道”有了名,它就会被限定住了。

D. 在老子看来,“道”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随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的永久常存的实有存在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总说老子“道”的三个义涵,然后较深入地分析了它的第一个义涵。

B. 文章中“道”的命名问题,巧妙引出“道”是永久存在的无形之物这一特征。

C. 文章第三段引用《老子》里的话,意在说明“常道”“常名”不可言表的特性。

D. 文章第四段比较“道”与“存有”的异同,是为了证明“道”的变动产生天地万物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道”这个字来指称具有无限件的“道”,只是一种勉强的命名方式,更恰当的名称还有待人们去发明。

B. 通常情况下,客观存在的亊物如果不被命为某个名称,那么它就不会被该名称限定住而存在其他命名的可能性。

C. 如果认同并坚持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观念,就可能造成用孤立、静止、 片而的观点看问题。

D. “道”这个不断变动的实存体,在天地万物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万物还是由它所创生的。

 

1.C 2.D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颠倒因果,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说“‘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道”之无形是因,“不可名”才是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虽然整形失败的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容业的异常火爆,而在整形的队伍中也不乏高中生的身影。据了解,整形热的出现,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

2015年身为阿里巴巴掌门人的马云,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介绍马云:“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颜值时代,是“造脸”还是“修心”?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写一个句子,要求和例句的修辞手法相同。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______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A. 也许 毕竟 甚至 然而    B. 即使 毕竟 还有 然而

C. 也许 但是 还有 而且    D.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记住乡愁》 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西安市民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而“会呼吸的痛”却让人们日益渴望干净的空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为人处事,不要过于圆滑,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方枘圆凿,刚正有节气。

②2017年12月10日,西安经开区保安李国武在徒手托接一名坠楼女子时不幸被砸身亡。全社会发出了向李国武学习的号召,去其家中凭吊的人也不绝如缕

③ 北京大学建校初,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④ 有人希望,黑人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⑤佚名叙述者描述了离经叛道甚而多是骇人听闻的故事,用语却是冷淡,或可以算上平常的语句。

⑥ 她虽然一介弱女,却也并非不明大义,更非营营攻苦之人,她能深刻理解父亲送己前来的一片苦心,也能深刻理解“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