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之殇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这就有救了。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试想,从小缺乏“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的,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我们熟悉的古典名句入手,提示我们古典不在,警醒世人反思自身,找出根源,重视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从而给孩子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B. 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名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的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C. 两则报道都与“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D. 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2.标题“古典之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3.文中划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怎样理解?

 

1.B 2.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美丽的自然风景;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岁月。 3.老师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即学会敬畏自然、珍爱自然的良知;这种教育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他们面对种种破坏自然、践踏文化遗迹的无知与粗鲁行为时,不无动于衷。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深恶痛绝”说法太过,原文并未对之全盘否定。同时,作者并不反对人文课程进行科学教育,只是本文更侧重谈人文教育。 2.试题分析:题干是“标题‘古典之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十分含蓄,如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要结合文本的内容理解题目“古典之殇”的含义。本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与是“殇”。修饰语是“古典”。“殇”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在文中指非正常消失。结合文章中引用的诗句理解,阅读文章第二节中“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可知:“古典”既是指古代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指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岁月。“古典之殇”的含义是指随着古典诗词所呈现的古典场景、自然风景的消失,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也随之消失。身处现实场景的人尤其是孩子,在诵读古典诗词时往往没有理解其中的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不能生发忧患意识和悲怆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家书文化

    书信是一种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开始出现。相传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残暴,喜怒无常,宠信绝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宫。申后遂用宫女之计,为太子“修书”一封,商量废除褒姒的计谋。“书”,最早并不作书信之解,而是做动词,是写的意思。后来才做名词,演变为书信。“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顾名思义,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书信,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书信形式。

    明清是家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但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而且也有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大量涌现,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尺牍》、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牍》、郑板桥的《郑板桥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等家书佳作。王守仁、唐顺之、张居正、汤显祖、袁宏道、王夫之、郑板桥、袁枚、纪昀、林则徐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内容包罗万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不要蝇营狗苟于“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或云人要“益于当时,闻于后世”,从而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或云“为人勿沾名士之气”,不要自认为有才华,目空一切,大言不惭,那样只会害人害己。

    又如读书方面,或云“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于利禄哉”,读书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输读书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举入仕,而要努力进取,注重个人修养,做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读书发迹,靠苦志厉行享誉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础,有识是前提,而有恒则是保证。没有志向,只会歧路亡羊,盲目从事;没有见识,只会是井底之蛙,所见有限;没有恒心,只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再如讲为官之道,或云要学苏武嚼毡、马援裹革,为了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宁可抛妻弃儿,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义;或云“为官不宜数问家事”,要正确处理家事、私事同国事、公事之间的关系,以国事、公事为重,致力于为民“兴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个人没有父亲不能有生命,没有君长的衣食俸禄不能活下去,没有师傅的教导不知道自己的亲属家族,所以对他们应该一样尊敬忠诚,学成归国后,立志做一个对上能够报效君亲,对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种种,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举凡议政论治、谈诗论艺、训子诫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论爱、儿女姻亲等家庭琐事,内容大多积极向善,皆可入书。父兄们总是用沧桑历尽的生活阅历、韬光养晦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益自家子孙。时至今日,批卷览阅,仍觉熠熠生辉。                    

              (选自《寻根·小议中国古代家书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清时代,家书佳作蓬勃涌现,流传甚广,内容涉及立身、读书、为官甚至政治、文学、婚姻、情爱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

B. 家书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不但文人学士的个人文集中收录了大量书信,还大量涌现出了个人尺牍专集和尺牍选本。

C. 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达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开始出现,它是家庭或家族内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

D. 明清时期的家书大都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其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直到今日,批卷览阅,仍觉得受益良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明清时代的家书中,有些强调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报效国家,下可以振兴自己的家族。

B. “书信”的最早含义应该是“写信”,“书信”的“书”是动词,虽然字面上与现在相同,但含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C. 明清时期文人学士都注重读书,这在他们的家书中都有体现。或希望子孙读书求知提升素质,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 明清文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爱国忠君,这点在他们的家书中有所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传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残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宫,申后于是采用了一个宫女之计。中国的书信就来源于这一段传说。

B. “家书”是书信的一种,指写给自己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爱人的信件,但凡与家庭琐事有关的事情都可以写信。

C. 家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种书信形式,明清时期的家书内容大多积极向善,其数量之丰,流传至广,令人赞叹。

D. 明清文人学士写家书,定要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举先贤动人故事,或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后人成才。

 

查看答案

请以“时间使我们丰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每点不超过10字。

对中国而言,传统文化主要是由村落文化演化而来的乡土文化,村落文化的消失就意味着中国文明的断层。目前,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40多项,其中绝大部分都以村落或村落文化为载体,如地方戏曲。地上文物同时也是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文化遗产是民族文物保护的一道重要屏障。中国村落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是最符合环保理念的典型的低碳生活模式。因此,保护村落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第①处不超过10个字,第②处不超过25个字。

我们必须意识到,传承和发展地方语言,是守护地方文化阵地的一场攻坚战,它与学好普通话、学好英语不仅不矛盾,___,都应该成为义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果说学好普通话是我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一项基本技能,___,那么学好地方语言则是我们“不忘本根,血脉相连”的关键。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和学问。

C.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章著名,父子三人被后世并称为“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

D.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