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感与快感 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感与快感

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难寻出了。。

美感是不沾实用的,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感觉同为实用的,与观赏形象无关。有时喝酒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艺术的滋味不在饮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饮酒使人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陶潜、刘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来把实际人生的距离推远,酒对于他们只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为美感,也可以不为美感。如果你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谓“美”就只是满足欲望的条件。如果你能超脱,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丝毫不动欲望,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许多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这种人大半只满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寻常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所以只能说是被动的。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兰格斐尔德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美感的态度好比顺水行舟,随流曲折。就随着水流移动说,我们是主动的;就 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说,我们是被动的。如果我们要逆流行驶,或是故意要转一个弯,那就失其为美感态 度了。”

我们在享受寻常快感时,意识中很明显地觉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在美感经验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孤立绝 缘的意象,如果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转到意象所生的影响,心中便有两件事: 一是所欣赏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实,所欣赏的意象便不复孤立绝缘。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 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当自己觉得有快 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 来。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 验很愉快。

这种分别本来浅而易见,但是现代有两派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美学的人,却因为不明白这种浅显的分别而走 入迷途。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学者,他们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它的错误在把欲望满足的快感看成美 感,或是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艺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另一个是德国和美国近来有许多 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也犯着同样的毛病。他们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零碎的颜色及线形,把音乐分剖 为零碎的音调,然后拿来测验观者或听者,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统计后说某种颜色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美的,某种线形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丑的。他们忘记艺术品美在全体的整一与和谐,这种 全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其次,他们忘记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半由于生理作用。对于生 理最愉快的东西虽然容易引起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他们的错误在把快感混为美感。

(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饱食暖衣、喝美酒所得的快感同为实用,与观赏形象无关,李白、刘伶、陶潜一类人喝酒,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酒对于他们仅是形成美感经验的载体。

B. 寻常快感一律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相融,只能说是被动的;而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态往复回流,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C. 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你愈不觉得它产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欣赏的浓度就愈大。

D. 德、美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把艺术品分剖为零碎的东西,这就忘记了造型艺术美在整体与和谐,忘记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多半由于生理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他们大半只满足快感。这一事例从 反面论证了美感不沾实用、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这一观点。

B. 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 作者引用兰格斐尔德的比喻,论证了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观点,如顺水行舟,如果就随着水流移动来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这一点来说,我们又是被动的。

D. 本文先简洁地摆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最后列举了走入迷途的两派 学者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晰,层次感强,有概括有分析,论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获得美感时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只要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心中产生两件事,那么欣赏的意象就不再孤立绝缘。

B. 现代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和“实验美学”派心理学家因为他们不明白美感包含快感这 种浅显的分别,所以走入了迷途。

C. 倘若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与寻常快感的区别就容易找出来,其中,美感是不沾实用,而寻常 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D. 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把欲望满足的快感当成美感,于这种快感以外, 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

 

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原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去掉“完全”就改变了轻重程度。另外,原文是“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选项变成“物的情态”,偷换概念。C项,原文是“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倒着推导就不成立,不符合逻辑。D项,随意缩小、扩大范围,不合文意,“艺术品”扩大范围,原文只说是“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造型艺术美在整体、和谐,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缩小范围,原文分别说的是“艺术品”和“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B项,无中生有,“美感包含快感”错误,原文阐述的是“美感与快感的区别”,说明美感与快感不是一回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自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进入》第二段中说钉子“尖锐、坚硬”,能“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雷锋也曾在他的日记中提倡“挤”和“钻”的钉子精神。请联系生活实际,以“说‘钉子’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如今,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围绕朋友圈,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 故事。请以“朋友圈的故事”为题,写一记记叙文。要求:紧扣题目;有叙事,有描写,有抒情。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查看答案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进入》第一段结尾说:“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靠不断壮大自己的方式,使钉子变得渺小。”这句话,能体现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抗争。小说《红岩》中,也有这样的人和事。请你选取一例,结合情节作简要述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

②现在,游历、研学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时尚,请联系自已的经历,对其作出评价。

③高一新入学的同学为提高写字水平,准备成立毛笔书法学习小组,请你推荐一本字帖。你将向他们推荐哪一本?说明理由。要求:内容具体,条理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进入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己经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用木架支撑着。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钉子。早先叫了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远留下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棵朴树至死都是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力,只能靠不断壮大自己的方式,使钉子变得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住, 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一个含纳,严丝合缝,然后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的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是慢到做了两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除了不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会根据物的重量来选择钉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一面钉进去,一面拔出来。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 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扪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在如同钉子一般疯长的楼市面前,那些阻碍房地产进展的人家理所当然被称为“钉子户”。钉子户的出现,多由拆迁补偿引起。顺从者都搬走了,余下的就是钉子户。有关部门为拔钉子费神费力,房地产公司干脆断水断电,使钉子户成为孤岛。岛上的人孤独和怨恨日长,但最终也不免妥协。当然也有胜利的,他们的要求被接受,尝到了作为钉子的快乐。可是无论如何,没有哪一个钉子户是屹立不移的。刘禹锡说过:“风行草偃,其势必然。”在汹汹的房地产开发的大潮里,一枚钉子实在是微不足道……

每当看到钉子,我都不由得想到,自己所处的天地间,有多少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取材于朱以撒同题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B. 写为树木取出钉子,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

C. 鲁班发明的榫卯组合工艺,属于传统慢生活的典型。

D. 处身城市而又向往山乡,是现代人心灵的两歧困境。

2.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榫卯:中国传统建筑、器具制造中的结构方式。榫,音sǔn。

B.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此处形容木的轻松。庖,音páo。

C. 虬干:此处形容像虬龙一样屈曲、盘绕的树干。虬,音qiú。

D. 万籁阒寂:形容所有东西都安静下来。阒:全,都;音jù。

3.根据文意,回答:钉子的盛行,有哪些原因?

4.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

5.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道理?

6.“风行草偃”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写出你对《论语》这句话的理解及作者在文中用以表达的意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②,

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今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③从北地来?

【注释】①玄武山:蜀地山名。②金花酒:菊花。③那:奈何,为何

1.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两诗都写九月九日登高远望,是因为自古就有此日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B.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远在异地他乡,思念故土而又不得归去的怅惘之情。

C. “归心归望”“他席他乡”,一写心中情,一写眼前事,两句可谓天然巧合。

D. 两人一在南,一在北,虽然相隔万里,地点不同,然而却有着同样的感情。

2.请对卢照邻诗中“归心归望积风烟”中“积”字的用字之妙作简要分析。

3.两首诗结尾都提到“鸿雁”,但诗人心中由“鸿雁”引发的感受、想法却有同有异。试作简要分析。

4.登高远望,总能令人看到不同寻常的景色,产生特殊的感受。如王勃登上滕王阁这座“天人旧馆”,就看到了“层峦耸翠,____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的景色。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便发出了“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5.上面王勃诗中“台”“杯”“来”是韵字,杜甫的《登高》也用到这几个韵字,请写出其中与王诗韵字相同的两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李希烈①陷汴洲。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蜚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姊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凭坚城、深池之险,储蓄山积,货财自若,冠冑服甲、负弓矢而驰者,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赞曰:几人之情,皆谓后来者不及于古之人。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及其有之,与古人不殊也。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惧其行事湮灭而不传,故皆叙之,将告于史官。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

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力不足,死焉,也     职:本分

B. 不如去             :赶快

C. 侃遂忍之,复登陴      陴:城墙

D. 率其徒将城而下     超:超过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兵数千人抵项城县

重赏以令死士,必济!

B. 君如逃,谁守

君不在,人谁肯固矣?

C. 以瓦石中贼

有以弱弓射贼

D. 力不足,死,职也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

B. 百姓皆其战土也

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

C. 虽然,岁满则罢去

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

D. 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

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

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 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 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 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把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②若杨烈妇者,虽古烈女,其何加焉!

6.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