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发布了《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提到:“我国目前存在两种城镇化率,一种是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例,另一种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概念对于提升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城镇化率的概念在应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他说,我国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会导致行政区划调整时一次性提高了城镇化率。但有些地方,虽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却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没有被统计成为城镇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率真实性;其次,城镇化正在以多途径方式进行,并且存在着大量市民融入到城市中,却并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而城镇化指标对这些情况的反应并不敏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7年1月12日李荣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

材料二:

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看,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9.9%。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将统筹推进本地和外地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5%。

(摘编自中商情报网《2016全国人口城镇化大数据分析:去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

材料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摘编自“百度文库”《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1.下列关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的研究机构对我国未来五年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态势做了预测。

B. 由于大量人口融入到城市中,但有些人不愿放弃原有户籍的情况,这使城镇化率难以准确预算。

C. 材料一中的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而材料二的预测是提高到45%。

D.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它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没有被统计进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提高。

B. 从冯奎提到的问题来看,在统计城镇化率时,对城镇化率这一概念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因为城镇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是有很大差别的。

C.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使之达到较高的比例,就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

D. 虽然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友好,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E.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因此城镇化快速推进,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居明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3.我国在城镇化率的提升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1.C 2.BE 3.(1)我国的城镇化率呈现由低到高的稳步、快速提升的特点。①从材料二图表数据看,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②综合材料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每年将有1300万以上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率增长的速度快。(2)通过政府行为有计划地提升城镇化率。2014年3月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 【解析】 1.试题分析:材料一中的63%,指的是报告“我国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材料二中的45%。指的是“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者的概念不同。 2.试题分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按行政区的统计方式来统计城镇化率”就会导致“已达到城镇化的标准与水平的城镇,却没有被统计进去”这一结果,尽管存在“没有被统计进去”的情况。但也只是“有些地方”。C项,材料二中“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指的是户籍迁移中的种种障碍应该破除,而不是“不能存在城乡区域间的户籍壁垒”。D项,“但我国各地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错误,原文中有“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说法,但这只是提出要求,并不是说我国已经这样做了。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题目,三则材料都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率提高的问题,材料一总体概括,材料二以图表的方式概括,材料三列举具体的文件答题时注意各则材料概括。如根据图表概括2011年到2015年间,都在由低到高稳步提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说二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关键词”有: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理想大学、做自己喜欢的事、高薪工作、健康、家庭、出国留学、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流言止于智者。做人只要保持内心的纯净,就能成为消除谣言的“智者”。谣言在传递过程中遇到“智者”,往往经得起仔细推敲,因为“智者”听到谣言后的反应是运用独立思维进行理性判断,进而得出结论,并不轻信流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谣言封杀在自己的“嘴”中,那些不确切、不客观的信息传播就会立即停止。

①持内心的纯净,不一定就能成为消除谣言的“智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菊花的适应性强。它喜爱阳光也耐寒冷。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菊花长得更健康、更茁壮;① ________________。与郁金香等花卉相比,②___________________。它更适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但在潮湿的环境中也能寻觅到它的芳容,无论是用播种还是用扦插的方式,菊花都可成活。③________________使其在中国的华南至东北地区均能栽植。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B.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 本报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大家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D.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