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归谬法是指为了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下面文段存在推断问题,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要求:符合归谬逻辑,语言简洁明了。

关于文学创作,我们总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一定是被大众喜欢并接受的;有人却认为曲高才会和寡,知音越少,作品水平就越高。同样,有人认为文无定法,文学创作只能靠天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作文只能靠世世代代相传的秘诀。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并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疾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一:如果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例二:如果作文有可传的秘诀能够代代相传,那么作家这一行当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仿写与逻辑推理结合的题型,这是新题型。做这题首先要了解归谬法的概念,词方法目的是:反对错误观点,步骤是: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第二,审读示例的推理方法,可以更形象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句式是“如果……,那么……”,第三假设观点对之后,寻找思维漏洞,进行反驳,注意过于绝对的句子往往有漏洞可寻,比如“作品知音越少水品越高”这句,我们平时都知道很多同学的作文不知所云式,肯定没有多少人懂,怎么能说是好作品呢,可以推出“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有关筷子的习俗至今流传,比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要会摆放筷子。筷子要整齐地摆放在进食者的右手边,不要将一双筷子一反一正并列摆放,也不要将筷子用于进食的一端朝桌外摆放。其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取位过高,这样容易被认为清高孤傲,也有远离父母家门的嫌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容易被认为笨拙,也显得缺乏教养。在举筷夹菜时,不要乱翻,更不要将筷子伸到别人面前的碗盘中夹菜。

 

查看答案

某位老师向学生讲述下文的用意,最可能是希望学生(   )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筒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

A. 用于质疑权威观点    B. 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 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 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气象条件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京津冀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周边地凶同时依据“大气国十条”规定的标准减排,也难以实现它所要求的浓度目标。

B. 由于航母在作为施加军事和政治压力的手段时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执行“冒险”行动时所表现出的极高效率,是推动各军事强国不断发展航母的主要动力。

C. 一款名为“奇迹暖暖”的游戏和故宫合作之后,暖粉们“穿”上各种珍藏的华服,受到国外不少年轻人的追捧。

D. 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围绕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开发的内容展示,成为许多展团的亮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些经营者借助微信渠道来发展下线成员,暴露出微商管理仍存不足,传销披着微商的外衣大行其道,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②近年来,一些新闻热点事件,常常发生“舆论反转”现象。公布后的事件的真相,往往与此前引发热议的说法南辕北辙

③没有“明心见性”的澄明理性,不具备“知人论世”的能力,自然不能有如林先生这样光风霁月的洒脱磊落的胸怀。

④担任校长以来,李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⑤不同国度的写书人、译书人和读书人,形同陌路,因为一场场朗诵会、座谈会、读书会和签售会而聚到一起,丰富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⑥科技改变生活,力度惊人,电子商务正方兴未艾,学习方式亦逐渐变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A. ②⑤⑥    B. ①③④    C. ①③⑥    D. ②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传广泛,苏轼在《赤壁赋》中就化用此句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2)《离骚》一文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指出了楚怀王荒唐,群小嫉恨,时俗取巧的污浊、绝望之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