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 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 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 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2.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B 2.①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并引出对“不走”的大树的回忆,为下文写大树的“奔走”张本。②然后具体描进“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与上文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③最后一段归结全文,卒章显志。 3.①揭露和批判了杀鸡取卵、自毁家园的行径。大树的“奔走”,反映了传统的乡村文明和宁静的田园生活受到冲击的现实弊端。②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树离开了故土,即便享受“城市的待遇”,也改变不了枯萎死亡的结局。③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迷失自我。文中的“大树”实际上是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象征,是乡愁的载体,大树“奔走”乃至不知所终,归乡的游子有可能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章中的形象特点,也考查艺术特色、情感表达。A项,“意在……重要作用”错。C项,“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错。D项,“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妥。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散文思路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简单的划分段落,明确各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对其进行分层,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考虑。答题模式:首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此文先引出写作对象“奔走的大树”,然后具体的描绘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最后得出主旨“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可谓形散神聚。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本题答题的关键是既要分析表层含义又要分析深层含义,“奔走的大树”的表层含义是“大树被人们从乡村移到了城市”,而深层含义是“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警示人们不要忘本,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药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A. 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陶弘景

B.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C.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D. 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将其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民间传说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 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 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 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 《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 《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 《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6月,喜剧演员贾玲在某卫视节目的喜剧小品《木兰从军》中,身穿古装,嘴啃烧鸡走上舞台,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歪曲英雄形象,混淆是非观念,以低俗形象突破底线来迎合低级趣味;也有人认为节目本身就是为了娱乐,不过是将一个众人皆知的传统故事用另一种形式去表达,让历史人物变成取悦于人的对象,也不失为一种价值的延续……

被誉为“历史言情天后”的著名作家桐华最近因新小说《曾许诺》即将开拍而引起了极大争议,有网友认为,她在把康熙的儿子都写成了痴汉,把霍去病写成了嫖娼、通敌、私奔的小流氓后,又把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写成了阴狠、险恶、歹毒的野心家,以颠覆历史人物的方式来成就她笔下狭隘、扭曲又丑陋的爱情;也有人认为历史从来不是一言堂,写历史小说可以有自己的认识倾向,甚至司马迁都会因个人情绪在《史记》中写下捕风捉影的内容……

针对这些戏说、改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做法,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①_____________ ,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在所不计。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然而,②_____________ ,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或者③______________ ,再好的说理也对他无法产生实际影响。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①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②       讲故事或作报告,③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④  不写稿子,⑤  应像一篇文章。

 

A

虽然

即使

B

尽管

可是

虽然

C

尽管

虽然

D

虽然

相反

即使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B. 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设立于1927年。该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D. 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就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因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便可一叶窥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