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7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7年,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

②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但调查表明,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值得决策者深思。

③离开滨海这座小城才一年,许多高楼大厦就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给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现代都市气息。

④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⑤我的表哥唱歌非常动听,在老家名气很大,但是到了群英荟萃的《中国好声音》这个舞台上,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⑥《战狼2》以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紧张刺激的格杀搏斗,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首当其冲”: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②“大快人心”:快:痛快。 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使用对象错误,不能用于“改革之举”。③“雨后春笋”:指春天下大雨后发出来的竹笋,而且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高楼大厦”现在不是新生事物,对象用错。④“如虎添翼”:形容词,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使用正确。这样就排除B项和D项。⑤“相形见绌”:意思是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人和舞台不是同类事物,两者比不对。使用错误。⑥“扣人心弦”:扣:敲打;心弦:指因感动而引起共同反应的心。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人心。又作“动人心弦”。 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使用正确,这样就排除A项。②③⑤成语使用不正确。所以该题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③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④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上面六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报告中引用过的,你对这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李 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前两句写一曲清歌在春风吹拂的暮霭中结束了,“清”字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B. “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描绘了飘忽迷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素淡朦胧的意境。

C. 上片前两句写眼前景色,以景传情;下片全写梦境,寄情于梦。全词抒情委婉,饶有韵致。

D. “明月随人去”与苏轼的“千里共婵娟”都是写对月怀人,传达出一种广漠旷达的境界。

E. 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调,从闻歌入笔,转写梦境,把怀人念远的感情表现得深刻人微。

2.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B.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C.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D.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考中者为“举人”。

B.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C. 孝宗,庙号。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并不唯一。

D.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 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 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 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将大夏逮捕,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

(2)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讽刺秦朝统治者建造房子用的铁钉比谷仓中的谷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很强。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相与枕藉乎舟中”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文章(这里主要指散文、骈文、小品文及八股文)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评点的范围大到文章的宗旨、结构,小到一字一句的安排,无所不至。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文章评点能广泛流行,一是形式灵便活泼,文字要言不烦,见解新颖独到,给人启发;二是能指导写作,有助于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写出合格甚至优秀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古代文章评点文献数量相当庞大,因此今天开发古代文章评点,首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文献调查。这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古代文章评点的存在方式是多样的,以往我们一般认为评点主要存在于选本之中,但实际上在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明清时期,形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文学批评风气,即很多作家在写出作品后寄送给自己的师长、朋友和弟子阅读。这些人阅读之后,往往会有一番评论。很多作家在刊刻自己的文集时,就会把这些评论也附在每篇作品之后。这样一来,就使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比如,康熙年间所刻《醉白堂文集》有王士祯等人的评点。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其次,古代文章评点涉及的对象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的文献,所以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假如只注重散文或骈文评点,而不去了解八股文评点,或者只注重集部评点,对有关经、史、子部的评点视而不见,肯定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总之,只有进行全面而彻底的考察,编制出一个尽量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文献目录,才能谈得上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否则只能是盲人摸象。这需要学界同人齐心协力,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完成。

(摘编白余祖坤《略谈古代文章评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以来研究经史的文人对文章评点很不重视,对其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深远。

B. 古代文章评点普遍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并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

C. 古代文章评点广泛流传的根本原因是能帮助读书人提高应对科举考试的写作能力。

D. 编制出完备和详细的古代文章评点目录,是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当务之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古代文章评点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由此提出了对其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主张。

B. 文中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C. 文中阐述了古代文章评点存在的多样方式,旨在强调开展文献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D. 文本先指出古代文章评点的内涵,接着分析其流行的原因,最后提出开展文献调查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研究古代文章评点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对它的各种偏见,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B. 如果不能被读者所接受,古代文章评点就不可能会流传广泛并对一些外国文化产生影响。

C. 只要不局限于某一个文献类型之中,就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古代文章评点的脉络和格局。

D. 明清时期的很多别集之中也有评点,可见文章评点的流行能使文人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