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几个读者围在一起读书,闻着怡...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几个读者围在一起读书,闻着怡人的花香,吃着精致的茶点,读前做深呼吸练习,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举办者称“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他们形式感”。

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读书经验出发,阐述你对“读书的形式感”的看法和理解。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拒绝形式主义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发现又有越来越多的所谓“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捶胸顿足了。沉痛论述“中国人不读书后果很严重”的命题,个个都以为自己成了拯救斯民的圣人。殊不知这又在无形之中犯了中国人的错误:应景文章,逢场作戏,形式主义。 按理说中国人从来就是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的。我们泱泱大国,煌煌史册,除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和几个短命的皇帝以外,再昏庸再残暴的皇帝也是懂得提倡读书的好处的。毕竟“文章经国之盛事,不朽之大业也”,于是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指明大方向以来,尤其是隋唐以读书的成绩明码标价招收公务员以来,中国人民读书的热情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们中国人民的读书历史读书精神,已经在世界上出了名。时至今日,为了培养神童,实现“有车有房”的人生理想,有那么多家长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重视子女的读书,将唐诗宋词、天文地理、外语中文甚至钢琴绘画当作名校的敲门砖,难道不能证明我们正在千万分地重视读书吗? 但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社会名流精英人士呼吁重视读书,重视阅读,甚至恨不得马上设立一个“国家读书日”呢?看了些资料我才明白:原来咱们中国人读书的成绩和美国、芬兰、英国,甚至日本,都还有很大的距离。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结果深深刺痛了某些爱国人士那颗“愤青”的心了! 笔者不敢苟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每年已有“世界读书日”,没必要增加类似节日。再则,设立了国家阅读日,不代表着就培养了国人的阅读习惯。设立国家阅读日,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注定是一厢情愿式的建议,即使设立了国家阅读日,也难以达到全民阅读的预期目的,倘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虽然没有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是浪费生命”那么严重,但不过是徒增了一个节日,浪费了大家的精力和时间而已。 咱们中国人的毛病就是,缺什么就害怕别人说什么,强调什么却暴露了自己的缺什么。这样一个悖论弄得人神经发胀,讳疾忌医又千般掩盖。就像设立了“公交排队日”,只是为了应付奥运,为了在外国游客面前挽回被“丑陋的中国游客”丢掉的脸面。其真正的目的,倒不是先在于提高国民的素质。过了今年,过了奥运会,咱们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真正的阅读,原本应该是人们发自内心对知识对真理的最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容不得一丝私欲的玷污的。可悲的是,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在不断地犯着这种罪恶。“权利”、“金钱”、“前途”、……我们往往是眼前有书,心中却想着这些东西。政治制度,社会心理的扭曲之下,造成了我们“精神的背叛”。结果是,一方面空喊要读书要好好读书,一方面却不读书、不读好书、读不好书。 我曾见过收破烂的农民如饥似渴地看过期的杂志,也看过在课堂上偷看“青春小说”的学生;公共厕所里时常会遇见看得如痴如醉“久而不闻其臭”的书虫。谁不读书?谁又在读书?把这个问题不先搞清楚,空喊“中国人民要读书”有用吗? 其实,读书是个人的一种生活习惯,是由文化素养决定的。没有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对文化的爱好,那么,很难想象能让一个人静下心来去读书。培养国人阅读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处做起,只有培养了对文化知识的追求,才能让我们习惯于阅读,而国人的读书习惯和爱好决非一个国家阅读日就能解决的。所以,阅读,请尊重个人的选择,别以节日的名义。让我们在自由状态下的阅读,远比在喧闹的阅读日更能让人静心和安心。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材料的内容,其次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举办者称“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他们形式感”。再次是要根据关键句立意,本题可以立意在讲形式、形式主义、注重外在形式忽略内在实质。最后是考生要抓住立意的的关键点构思成文,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材料的中心,也要从材料中拓展开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形式主义”。考生要注意提出了问题后,在文章中要注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提出解决形式主义的做法。其实在我们身边真实存在很多关于形式主义的事情,正所谓形式主义害死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_________:在距地面 10-50 千米的高空,臭氧 是地球的卫士,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到了距地面 100 米左右的近地面层,_____ ,引发头痛、胸闷甚至肺气肿等症状。除了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臭氧污染_____。臭氧浓度达到 50ppb 时,全国冬小麦就会减产 413.2 万吨;而英国每年因为臭氧污染造成的材料损失高达 3.45 亿英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B. 一位同学在班上的学习方法交流会上说:“我殷切期望方法不当的同学调整心态,改进方法,取得佳绩。”

C.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D. 某经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来了客人,许先生没有不下厨的。菜食很丰富,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

B.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C. “长二捆”第一次实验发射时,由于西昌夏季复杂多变的气温,造成火箭大量“出汗”,不得不赶紧调来几百条毛巾,让人去为火箭擦“汗”。

D. 杜甫虽然看见人民受了这么多统治者给予他们的灾害,但因为胡人的势力又膨胀了,为国家着想,他都按照个别情况来鼓励他们,安慰他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国内再也没有什么事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无所不为的精神。

②电视剧《红高粱》里,于荣光扮演了一个另类的县长,这个生逢乱世的县长,理想难以实现,但他以亦庄亦谐的处世态度,认真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③在埃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他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暴露了他这方面的不足,被同事们传为笑谈。

④江苏省江阴县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在海外遐迩闻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宝贵经验。

⑤如今大街小巷各种小广告泛滥成灾,简直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这些广告大多良莠不齐,既误导消费者,又污染环境。

⑥一家数口来到长安,他的负担更重了,加以几年来水旱相继,关中大饥,他在杜曲附近虽有些微博的“桑麻田”,也无济于事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